无独有偶,对名校的追逐热潮,在印度也不容小觑,《起跑线》这一影片就是这股热潮的真实写照。这部影片通过描写一对男女主人公入学难的波折经历突出了对教育最本真的东西的见解、分析和追求。
《起跑线》中女主人公的爸爸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亨,虽然财力雄厚,但是因为经营的是时装店而被所谓的“贵族”嫌弃,即使搬到了市区的市中心,拥有一栋豪宅,为了女主人公能够顺利融入“贵族”群体,交到朋友,还特地迎合“贵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小到穿什么衣服,摆放什么家电,聚会时喝什么酒,怎么喝,甚至将自己的日常语言——印地语,硬生生改成了高大上的英语。用“贵族”的语言来解释,即最顶尖的学校不允许说印地语,只能说英语。只有贵族才会说英语,只有会说英语才能有机会进入外企,机关单位,出人头地。否则,即使有再多的金钱,也只是低人一等,长大后只能止步于服务行业。看着女儿被同龄伙伴排斥,女主人公的妈妈二话不说,不惜在一所知名的培训机构投入重金,旨在让女儿在短时间内全方面提升。除此之外,父母也进入了特训,为升学的家长面试临阵磨枪。
只不过千算万算不如天算,虽然做了很多仿真演练,也灌输了很多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如当问到该如何向孩子介绍“贫困”一词时,标准答案是“sharingiscaring。”(分享即关爱),正式面试时,却因为父亲标准答案的卡顿、颠倒等显而易见的“差错”致使女主人公在排名前五位的名校中都名落孙山。实在不忍放弃就读名校的机会,一个偶然的契机,女主人公的父母得知每所名校都会有5%的名额分配给贫困生,于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使出浑身解数搬到贫困区,伪装成贫困家庭,一开始,生活处处碰壁,且随时都有陷入穿帮的境地,幸运的是,得到了好心邻居的种。种帮助,使得在“贫困生”的核查阶段顺利通过。
戏剧性的是,女主人公偷来的入学机会,恰恰是这位一起玩耍,学习的小伙伴——男主人公的,男主人公的爸爸甚至为了帮助女孩“筹课外活动费”,冒着生命危险冲向马路上的汽车,为的就是用那撞得鲜血淋漓的双臂所换来的抚恤金来挽回女孩的读书机会。后来,女主人公的爸爸幡然醒悟,真正的教育,不是看学校是否像五星级酒店般设施豪华,也不是这所学校是否出过多少政客名人,而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是否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把同伴当成家人,即使生活再困难,也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勇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500字篇二
《起跑线》,在看之前在网上看了简介。感觉挺好。看了之后,感觉是隔靴搔痒。
故事是这样的。
在印度的旧市街,生活着拉吉他们家,拉吉家是裁缝。青年的拉吉在这里遇见了米塔,一见钟情。于是之后两人结婚了。后来孩子要上幼儿园,米塔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不能像她们一样生活在下层社会,必须去上流社会。米塔每次讲起女儿的未来,总以吸毒结束。经过严格的培训,他们的女儿还是被刷了下来,原因是拉吉虽然是旧市街的大亨,但是只是个生意人。
于是拉吉又到处求人可是依然一筹莫展。就在这是,他听说有25%的贫困名额后就造假递交了贫困证明,在得知还要上门审查后还搬进了贫民区,装起了穷人。
在贫民区,他们结识了善良的夫妇,那对夫妇帮助他们适应穷人的生活,甚至为了他们女儿的学费差点被车撞死。可是,最后他们的女儿进了,那对穷夫妇的儿子却被刷了下来。两人很内疚,就感觉是他们的女儿挤掉了那对穷夫妇的名额。拉吉就资助了公立学校来求得心安。可是没想到,最终谎言还是被拆穿,那对穷夫妇无意间发现了他们是富人的事实。最后,穷夫妇选择不告他们。可是,拉吉幡然醒悟,他放弃了私立学校,让女儿进入了公立学校,和那对穷夫妇的儿子一起。
拉吉最后在私立学校的入学典礼上进行了自我反省和对这种严重阶层社会的抨击,可是下面的上流社会们并没有任何触动,故事到此结束。
为什么我感觉是隔靴搔痒呢?
因为,私立学校的校长说了,你要到哪里告我呢?政府,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呢!
也就是说,这种阶层划分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单靠一人是无法改变的。就像现在结婚要买房一样,整个社会都这样,是无法改变的。
自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我就喜欢上了印度片,最近也是越来越多的印度片进入影院,《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包括最近新上映了《起跑线》都是让我印象深刻、值得好评的电影。尤其是《起跑线》让我印象最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现在竞争压力,很多家长都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给孩子各种压力。同时各种学校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也让我联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孩子。
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一对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还要对孩子父母的学历、职业、 …… 此处隐藏:889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