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应积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顺利实现。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体现的。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从更大的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实践进行分析和知道,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很好地完善,并通过大众化的方式顺利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
最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十七大报告中出现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正式提出。
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准确地把握,就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继承,是纳克斯注意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要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理解,能够为促进我国当代马卡斯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实践结合形成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七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由此可见,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就是要努力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发展。
所谓大众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与广大群众一样,满足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研究中能够得出,大众化说的就是不被少数人占有,是被大多数平民人口所占有的。
大众化的概念具有双重性的特点,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和状态。这二者并不矛盾,大众化是动态化的过程,要实现大众化就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使得价值观以及知识等被群众接受。
与此同时,大众化也是动态化大众化过程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大众化就是一个过程,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被更多人接受,更好地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能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使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能够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与理解。
二、经济学原理分析
市场的构成需要两个条件,需求和供给,只有二者同时存在能够有市场存在,在这经济学中是最为基本的原理。需求说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价格水平下有购买的意愿,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能够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能力相结合。购买的欲望和能力能够构成市场的有效需求,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很多因素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能力,主要有商品自身的原因、社会经济原因、消费者的原因等,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与需求是负相关的,这是需求的规律。市场构成中,供给也是极为重要的要素,说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价格水平下有购买的意愿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市场的有效供给主要包含供给的欲望和能力两方面。供给数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要素价格、厂商的未来发展、政府政策等,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是正向变动的关系的,也就是供给的规律。经济学原理中,市场形成的规律与条件能够满足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如果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经济活动的市场,那么需求一方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供给方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主要包含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以及这一需要得以满足的理论成果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市场形成规律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中,市场形成的规律与条件能够满足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如果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经济活动的市场,那么需求一方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供给方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市场中,要实现其有效的运行就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对经济学需求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购买欲和购买能力共同组成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需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研究的起点,从经济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设其实就是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不断的满足。市场中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现实需要与利益驱动之间的平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利益等相结合,进而顺利实现。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供需理论的表现< …… 此处隐藏:119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