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与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课标所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
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高。
2、学情分析:(略)
三、三维目标
A.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③能够举例说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B.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竞赛在指定的地图上识别地域分异类型和陆地自然带;
②通过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图归纳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通过列表对比归纳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特征及其联系。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分析地理问题的整体性和区域性思维。
②通过图片、数据与资料分析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③结合地域差异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学习,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利用地理环境的观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
四、教学课时和方法
A.课时准备:两个课时
B.教学方法: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观察分析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尽可能地运用地图或与其他图片相结合来增强素材的直观性,并在观察图片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归纳演绎法: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归纳自然界中的规律,并适时引导学生寻求规律背后的原因。案例分析:采用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案例素材,使学生在探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及其分布。
B.教学难点:
1、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将地域差异的分异规律应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并能解释区
域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师生互动
设计意
图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导入新课(2mi n)方法:图片导入
(幻灯片):
【教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是学习,外出
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具有书中没有的活性,更能给人
以直接的观感。在旅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诸多明显不同
且带有各自特色的自然景观,就如上面几幅风光迥异的图
片展示的那样。通过对这些图片的观察,同学们看一下自然
地理环境相同吗?
【学生】:并不完全相同。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现在我们
来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征——差异性。
从身边
的景观
说起,
引入事
例,激
发学生
的情
趣。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新课讲解(10m in) 1.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幻灯片):
【教师】:观看上面三幅图,请说出在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上
它们分别代表的植被类型?
【学生】:森林,草原,荒漠。
【教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我们刚才的发现?
【学生】:从沿海到内陆的植被类型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
荒漠的变化。
【教师】:上述现象又可以称为经度地带性规律,因为从沿
海向内陆跟经度指向一致。我们在之前学过海
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谁能带我们
复习一下(引导)?
【学生】:陆地降水主要从海洋而来,从沿海到内陆降水依
次减少。
【教师】:由上我们不难看出为何从沿海至内陆景观相差如
此之大,请大家说说看。
【学生】:植被深受降水影响,随降水量的不同而不同。具
培养学
生对图
片的分
析能
力,以
及归纳
总结的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