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项措施"公示和反馈结果。一是固定式公开。将办事程序、办事依据、服务标准、办事时限、办事纪律、收费标准、办事结果和责任人员在政务大厅全面公开。二是集中式公示。通过电子显示屏、触摸屏以及街道党(政)务公开栏、社区居务公开栏等,对政策信息、党务工作、社会救助、低保发放、高龄补助、征兵信息、计划生育、廉租住房等情况进行公示。三是单项式反馈。对群众反映并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当面答复办理结果,对多个群众反应同一个问题或同类问题的,进行专项反馈。四是分散式答复。对家在外地的群众和比较复杂事项的办理情况采取信函、电话的形式单独答复,对网上发来的咨询办理事项进行网上答复。五是约定式告知。对因工作时间冲突的上班人员以及一些特殊群体,特别是年老体弱、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的群众,约定时间,主动上门告知办理情况,并送达相关手续及资料。
(四)"五个途径"落实和强化监督。由相关部门或民情监督员定期对办理的事项进行复查了解,掌握办理情况,了解办理效果。一是个体监督。在政务大厅每个服务窗口安装"一事一评"交互式评价器,办事群众用手触摸以获悉窗口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办事职责、政策信息等情况,并对工作人员办事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做到一事一评。二是社会监督。聘请政风行风监督员、民情监督员和辖区各界人士进行民主监督,由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三是网上监督。在街道网站设立网上考核系统,通过互联网对街道社区工作进行评议打分,并提出意见建议。四是专门监督。街道社区定期向辖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工作,征求意见,接受监督。五是评议监督。实行双向考核办法,由街道定期考核社区、社区定期评议街道;建立公开述职和民主评议制度,由社区"两委"班子向辖区居民进行述职述廉,由辖区单位代表、居民代表对社区工作和社区领导进行民主评议。
三、主要任务
全市街道社区大力开展"民情流水线"工程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便民利民服务平台。一是拓宽民情民意受理渠道。各街道社区要给全体干部配发民情日记,在辖区楼群院落悬挂"民情信箱",在街道社区开通民情热线,在网上设立民情电子信箱,向辖区居民发放民情连心卡,在社区建立"两代表一委员"民情联络站,在每个楼院设立楼院长,每个楼栋设立楼栋长,及时受理民情。设立"民情通"呼叫中心,固定人员24小时值班接听电话,及时进行救助和帮助。二是加快"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加强社区办公活动阵地和服务设施建设。对没有办公活动用房的社区和面积达不到220平方米的社区,要通过整合、调剂、改造、新建、购买、扩建或置换等方式予以解决。全市所有街道要建成"一门式办公"的街道政务大厅,面积在22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要全部建成"一站式服务"的社区居务大厅,并配有传真机、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设施。
(二)构建服务型组织体系。一是创新街道社区组织体系,依托街道政务大厅组建街道行政事务受理中心,依托社区居务大厅组建社区工作站,具体承担各部门(单位)交办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促进街道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居民群众等重大事项上来,建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街道受理中心、社区工作站之间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相互配合、共同参与、高效运转的街道社区新型组织体系。二是创新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实行"大工委制"和"兼职委员制",将辖区较大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吸收为街道党工委委员或兼职委员,共同研究决定促进社区建设发展、服务群众的重大事项。社区建立党委(总支)的,可在居民小区设立党总支(支部),在楼群院落设立党支部(党小组),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在群众性、区域性、公益性事务中的协调功能,更好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选好配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不断充实社区专职工作者力量。根据居住情况聘请党员担任民情责任区信息员,具体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比较固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使每个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本社区居民总数的5%以上,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四是建立街道"两新"组织联合服务中心和社区"先锋驿站",对"两新"组织提供帮助服务,对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