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知识网络
专题一 地球运动
1.晨昏线的基本特征
(1)晨昏线是个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2)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昼半球太阳高度>0º,夜半球太阳高度<0º;
(3)太阳光线总是与晨昏线垂直;
(4)晨昏线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 º。晨昏线和极昼圈的切点地方时为0
时(24时);晨昏线和极夜圈的切点地方时为12时;
(5)晨昏线以15 º/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6)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而在0 º和23.5 º之间变化。(7)同一纬线上,晨线和昏线
之间的经度数除以15 º,就是该日期该地的昼长或夜长;
2.有关太阳高度的地球运动规律
(1)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昼半球太阳高度>0º,夜半球太阳高度<0º;
(2)某地(极昼地区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小为0时,然后逐渐增大,日出时为0º,再逐渐增大,正午最大,
然后逐渐减小,日落时为0º,再逐渐减小至0时;
(3)极昼圈上最小太阳高度为0 º,正午最大;极昼范围内最小太阳高度>0º,正午最大;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
保持不变,且等于太阳直射的纬度;
(4)地球上两地点到太阳直射点的实地距离相等,则这两地点的太阳高度相同;全球太阳高度以太阳直射点为
中心,呈同心圆状向四周递减到晨昏圈;
(5)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 º—纬度差(所求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距);
(6)回归线之间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23.5 º+当地纬度;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某地一年中正午
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7 º;
(7)两地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的纬度相差多少度,则该日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
(8)极昼范围内,某地0时的太阳高度+12时的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纬度的2倍;
(9)极昼范围内,某地0时的太阳高度=90 º—[(90 º—当地纬度)+(90 º—太阳直射的纬度)];
(10)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相反。
3.有关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的地球运动规律
(1)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相反;
(2)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方向移动,则哪个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
(4)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除极圈内以外,一年中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5)某一天,某地的昼长(或夜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小,则该地的纬度越低;
(6)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 º—太阳直射的纬度。
(7)极圈内,纬度越高,进入极昼(或极夜)越早,出现极昼(或极夜)的天数越多;极圈上一年中有一天极
昼和一天极夜,而极点一年中理论上有半年极昼和半年极夜;受地球公转速度的影响,北极点出现极昼的时间略长于半年,南极点出现极昼的时间略短于半年;
(8)某地一年中最大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等于最短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
(9)同一天中,甲地的日出时间比乙地早1小时,则日落时间就晚1小时;
(10)某地上午时间和下午时间相等,所以昼长=(12—日出时刻)*2=(日落时刻—12)*2。
专题二 等值线
1.等高线
(1)地形剖面图的读图方法:起点、终点、高点、低点的海拨高度,其次为坡度的变化。
(2)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差值计算公式)(n-1)d≤⊿h<(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d表示等高距)。
(3)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例: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4)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
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
袋型”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
容易。
(7)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8)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 …… 此处隐藏:2171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