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2级高考热身考试
文科综合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选择题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某平原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2为该城市甲——乙沿线地租变化示意图。
图1
读图,回答第1——2题。 图2
1.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流向大致可能是
A.东风 自西向东 B.东南风 自东向西
C.西风 自西向东 D.西北风 自东向西
2.图2中曲线能反映图1中甲一乙沿线地租变化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列四国为世界主要国家,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四国的地理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B.乙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C.丙国的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D.丁国位于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
4.有关四国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国的最大港口皆受到暖流的影响 B.四国的首都职能均属单一
C.四国最大城市都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D.四国的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图3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第5——6题。
5.图示区域
A.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B.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C.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 D.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
6.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内能够欣赏到“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
B.区域内南部河流一般在每年春季开始进入汛期
C.作物熟制由北部两年三熟过渡到南部一年两熟
7 24ºN 图3 桂林 赣州
D.天然橡胶是该区域普遍种植的最主要经济作物
图4是我国 十二五 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7——8题。
7.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
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多
C.ce—光照充足、风力大
D.dg—气候湿热、林地多
8.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
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 B.d C.e D.g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
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9—
—10题。
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10.若②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11.读某区域图(图5),下列描述
正确是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坡度最陡
图5 图4
9.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
C.③地可能分布有茶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12、古人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A.全面揭示出人与动物的差别 B.由此衍生出“兼爱”“非攻”的思想
C.体现古人建立社会秩序的思考 D.该主张得到历朝君主的一致推崇
13、监察制度的建设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列官职的设置体现了监察职能的是
A.大、中、小三级中正 B.御史台 C.都指挥使司 D.知州
1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激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食物的深入思考。有学者认为汉以后的分裂时期华南的农业和食物开始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地区。这得益于 ①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与传播 ②政局相对安定
③人口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 ④当地的气候与物产优势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5、“明清之际,欧洲的耶酥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上述材料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发生时间 B.主流文化 C.交通工具 D.历史影响
16、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17、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
AB.近代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18、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行政治民主化 B.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19、中国城镇人口在1956年就增加900万 …… 此处隐藏:944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