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平行线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市二十六小 张金玲
[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你能运用手里的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学生画。
师:你是怎样画的?
生:我是运用作业本上的格子线来画的。(演示) 生:我是运用文具盒的一组对边来画的。(演示) 生:我是运用直尺的一组对边来画的。(演示)
师:同学们都能利用手中现有的工具来画出平行线,但是这样画出的平行线有局限,你们知道局限在哪里吗?
生:用直尺画出来的平行线,两条线之间只有直尺那么宽。 师:运用格子线画出来的平行线呢?
生:只能跟格子线一样宽。
师:对!这样画出来的平行线受到已有工具的限制,不能随意地拉开两条直线的距离。那你们有没有办法突破这个限制呢? 生:先画一条直线,用直尺的一条边贴住这条直线再往下移,想画多少距离就可以画多少距离。(演示)
生:这样画,要是直尺移歪掉就不平行了。
师:(用三角板演示)这样画,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不受限制了,可是尺移起来容易移歪掉,画出来的两条直线就不能保证一定平行。那怎么办呢?
学生面面相觑,一下子想不出好的方法。
师:(在黑板边上画一条直线,用三角板的一条边贴住直线,另一条边靠住黑板的边往下移)这样往下移会移歪掉吗?为什么? 生:不会。
生:不会,因为旁边有黑板边靠着,这样移就不会移歪掉。 师:那要画这条线(黑板中间)的平行线,你能不能也给它找一个依靠呢?
生:(思考一会)用一把尺在旁边靠住。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吗?(先用三角板的一边贴住已知直线,把米尺递给学生)
学生演示把米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条边。
师:这样行吗?(移动三角板)
生:行的。
师:谁再来试试?(把三角板和米尺都递给学生)
学生独立演示,教师通过提问适时纠正,强调把直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条边,而不是靠在三角板的一个角上)
师:你能在自备本上随意画一条直线,再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 学生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画平行线的?
引导学生共同概括并板书:一贴、二靠、三移、四画。
[反思]
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大部分教师要么让学生自学课本后交流画法,要么直接示范正确的画法,让学生跟着画。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教师不仅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怎样画平行线,更着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对知识本源的探究。
一、吃透教材的意图。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主动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过程,分析学生在画平行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一方面,教师注意沟通用已有的工具画平行线和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利用已有工具画平行线的局限性,自然产生怎样画出符合一般要求的平行线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学习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和盘托出,而是注意让学
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深刻领会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现实和学习需要。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还在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画平行线的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学,固然可以,学生看图并通过交流也能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画,恐怕自学或交流都无济于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体现在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上。所以,我们看到,教师在学生探索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充分估计了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主动提出“移”的方法。之后,提示学生重点解决怎样移才不容易移歪的问题,并演示靠黑板边“移”不会移歪,给学生以启发,学生最终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发现可以用一把直尺作为“依靠”。教师适度、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有效地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理解了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画平行线的技能,教师还与学生共同总结了画平行线的一般步骤,这对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画法还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