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阶段:(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形成—夏朝 发展—商朝 强盛—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
衰落—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 形成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2、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经济:生产力发展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手商),铁器牛耕使推;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剥削方式变化、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战国:“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社会转型的加速;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变化、新的阶层出现;政治改革的兴起;战争频繁、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3)思想:百家争鸣、儒法道墨、法家学说
[知识整合]
一.政治考点:西周的建立;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鞅变法
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分封制和宗法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1)分封制 “封藩建卫”“授民授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的独立性;进行再分封
作用: 前期——巩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密切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后期——各封国独立强,离心力增大,成为以后割据纷争的根源(原因、表现)
(2)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出现:由原始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内容: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嫡不以长”);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形成森严的等级。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两者互为表里。等级森严。
4、商鞅变法(前356年)
(1)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实质: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取得一定成效
(3)商鞅秦国变法:
宗旨:富国强兵;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背景:必要和可能
内容:经济(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加强集权)—推行县制;制定秦律;、严格什伍户籍制度、连坐法;
文化(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军事(提高战斗力)—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习俗— 推行小家庭政策
历史复习
特点:核心是“重农”和“法治”;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具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义:总体— 为秦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具体-- 政治:打击并且瓦解了旧有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
经济:废除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极大提高了秦朝军队的战斗力
局限: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线
二、经济考点: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
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1、农业
(1)耕作方式
变化:刀耕火种→(耒耜、骨、石)石器锄耕(青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集体-个体)
意义:牛耕是我国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制度就是土地关系,它是古代经济制度的核心,制约着当时的政治制度
和阶级关系,与耕作方式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大体经历了原始氏族公社
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三个发展阶段。(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君主土地所有制 国家所有 农民向国家交税服役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所有 佃农向地主交租 农民受封建国家和地主的剥削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小农所有 自耕农自给自足
(3)小农经济:(形成:春秋战国——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 …… 此处隐藏:435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