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本节要点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概念 二、理论渊源 三、理论基础 四、治疗技巧 五、特点评述
一、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社会工作领域所介绍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是将认知治疗原理同行为治疗原理结合一 体的一种治疗模式,它是行为治疗流派中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理论渊源(一)理论准备期:20世纪初期,基于基础心 理学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在对理论的验证上。 这个时期有两大理论——前一个方向是经典条 件作用,沿巴浦洛夫、华生和赫尔这个线索发 展;后一个方向是30年代,斯金纳及其弟子所 开创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方向。
二、理论渊源(二)理论形成、发展期 1、20世纪50年代之后,一些心理学家 开始把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到临床治 疗中,如英国的心理学家沃尔普在交互 抑制原理基础上创造出系统脱敏法。 艾克森在《行为治疗和神经机能病》 一书中列举了许多应用交互抑制和反条 件反射作用程序的案例,积极倡导行为 主义心理学。
二、理论渊源2、到了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了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在行为学习中 的作用,提出观察学习的方式。 在班杜拉的力量基础上,经过一些心理学 家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治疗的 方法——认知行为治疗。
二、理论渊源3、史哲华在1975年出版了《社会个案
工作——一种行为途径》一书,标志着 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的形成。 1979年特纳撰写了《社会工作——连 贯各理论》一书,介绍行为修正模式在 社会工作中的运用,并对此模式作了一 些统计工作。
二、理论渊源4. 70年代之后,贝克(beck)等人提出,行为 治疗模式中,认知在行为改变中起着至关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尝试把行为因素同 认知因素结合起来,确立了认知行为治疗的 积极取向。 1982年,施瓦茨对认知行为矫正概念进行 了总结。
三、理论基础(一)经典的条件作用 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 conditioning) 又叫反射性条件作用或巴浦洛夫条件作用。 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与 中性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的因素
强化消退
泛化分化
抗条件作用巴甫洛夫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 给予无条 件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 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泛化可能是 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3、分化:在泛化发生后, 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 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
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 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 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 这就是分化。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4、消退: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 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 再出现,称做条件反射的消退。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5、抗条件作用:如果对一个已形成的条 件反应进行这样的操作: 一方面撤除原来的强化物,同时设法使 一个不能与原来的条件反应共存的反应与 原来的条件刺激建立联系,结果,原来的 条件反应会更迅速地被消除。
三、理论基础(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又叫工具性条件作用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它的关键 之处是有机体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 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 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行为的 后果对该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此
理论认为行为的改变之所以发生,是因行为后面所伴随某种特别的 结果,因此强调强化的作用。 强化的作用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