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2010.8中国水利
国西南地区抗旱水源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将在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的同时,加快编制全国和地方抗旱规划,启动西南五省水源工程规划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山塘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快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提高山区蓄水供水能力;积极开发利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搞好应对特大干旱的战略水源储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农业抗御干旱能力。
二是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洪涝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必须进一步加快治理步伐,确保江河安澜。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七大江河流域防洪规划,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及其重要支流治理,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快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确保区内居民的防洪安全,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集中对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中小河流进行系统治理,逐步提高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防洪能力。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三是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提高防汛抗旱现代化水平。抓好防洪减灾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防、抢、撤、救”各项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建立快速、高效、有序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全国水文站网体系,加强雨情水情预测预报,建立旱情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水旱灾害预报预警的超前性、准确性。加强防汛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专业防汛抗旱队伍、民防队伍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四位一体的防汛抗旱减灾机制,做好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增强防汛抗旱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全面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上接第1页)然而,世界水资源的形势却不容乐观,淡水资源匮乏已危及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全球有超过8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水源,每年还有5万多亿t水体被污染。如果有一天,地球母亲再无乳汁哺育我们,即便我们创造再多的财富,人类也不可能活得有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说,水不仅是资源,更是生命。
老子《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的行为最接近自然规律。人类也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地开发、利用和分配水资源。如果人类不能善待自然,违背自然规律,那么带给人类福祉的水,本来与世无争的和谐之水,同样也可以成为战乱、饥饿和纷争的祸端。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相濡以沫”的典故,大意是说泉水干涸,暴露于陆地上的两条鱼,为了生存,相互以唾液润湿对方。面对来势凶猛的气候变化与水安全的重大挑战,人类也要发扬“相濡以沫”的大爱精神,因为全球化早已把各国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人能够置身局外而独
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抓紧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等指标体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切实强化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节水考核、入河排污口设置等方面的管理和执法监督,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基础性、约束性和导向性作用,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五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继续发挥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作用,缓解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积极探索河湖水系连通,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实现调水引流、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以清释污。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全面发挥水库的调蓄功能,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六是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需水管理为核心、以水权水市场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节水的体制机制,建立自律式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在农业领域,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措施,加快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大力增强公众节水意识。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水安全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愿意在防洪、抗旱和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一系列领域中继续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的水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善其身。
气候变化与水安全是全球性的难题,需要我们像应对金融危机一样同舟共济,拿出信心、诚意和勇气,采 …… 此处隐藏:32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