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内窥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设诊查区、洗涤消毒区、清洁区。
二、保持室内清洁,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三、内窥镜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内窥镜的清洁、消毒或灭菌、使用中消毒剂的监测、记录和保存、个人防护措施等。
四、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的内窥镜如脑室镜、胸腔镜、腹腔镜、关节镜等必须灭菌。消化道内窥镜、呼吸道内窥镜、阴道镜等必须消毒;活检钳应灭菌处理。
五、进行内窥镜诊治前需对病人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过筛检查,有条件的医院应进行抗一HIV等过筛检查。
六、HbsAg阳性者,己知特殊感染患者或非特异结肠炎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窥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七、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应立即去污染、清洁,清除管道中的血液、粘液及活检孔和抽吸孔内的残留组织,洗净的内窥间应沥干水份后再进行消毒。
八、内窥镜的消毒须使用高效的消毒剂,如2%戌二醛消毒浸泡30分钟,消毒后用无菌蒸馏水充分冲洗。内窥镜、活检钳的灭菌用环氧乙烷或2%戌二醛浸泡10小时。
九、HBsAg阳性病人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内窥镜应先消毒,再常规清洗消毒。
十、肿瘤病人用过的内窥镜应先常规清洗、消毒,再用毛刷刷洗,酒精消毒。 十一、消毒后的内窥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无菌柜内。
十二、操作和清洗内窥镜时应穿防渗透工作外衣,戴橡胶手套,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防护镜和面罩,工作人员应接种乙肝疫苗。
十三、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保存,低于有效浓度立即更换。
清洗消毒制度
1、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2、 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进行,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必须独立设置,并保证通风良好。
3、 进行内镜诊疗前需对病人做HbsAg、抗-HCV、抗-HIV筛查,并有记录。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4、 内镜及附件数量应当和接诊病人数量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5、 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当分开,不得混用。
6、 内镜凡能拆卸的部分顺拆卸,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具体方法见流程图)。清洁纱布一位一用一废弃,清洁刷一用一消毒,多酶洗液一用一更换。
7、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8、 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9、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附件及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等必须灭菌。
10、 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须进行高水平消毒。
11、 采用戊二醛消毒的内镜及附件须做到:
(1) 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消毒不少于10分钟,支气管浸泡消毒不少于20分钟。
(2) 结核杆菌、其它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消毒不少于45分钟。
(3) 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须对当日拟使用内镜进行再次消毒,消毒时间不得少于2 0分钟,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浸泡消毒时间延长至30分钟。
(4) 灭菌时必须浸泡10小时。
12、 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专用洁净柜内,储存柜内表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等必须置于无菌物品柜内存放。
13、 弯盘、敷料缸应采用压力蒸气灭菌,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
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14. 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效浓度,记录著深存,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定期做好内镜及附件、器械、消毒剂的生物学监测。
15、每日诊疗工作结束,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刷洗干净后备用。
16、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对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室内空气、地面、台面等进行消毒处理。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昀清洁、消毒。清洗消毒登记内容齐全(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剂姓名、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
胃镜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I、分室明确,布局人物流向要合理。
2、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3、活检钳要一人一用一灭菌。
4、一次性活检钳严禁重复使用。
5、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6、内窥镜可选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或灭菌,并每日监测其浓度。
7、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灭菌高效、中效等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其性 …… 此处隐藏:542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