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
曾祥旭
(一)孔子的时代和生平
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孔氏,字叔梁,名纥hã,做过鲁国陬邑的大夫。孔子三岁时,他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生活极其艰苦,家庭早已由贵族下降到一般平民。据《礼记》等材料记载,孔子二十四岁,母亲也去世了。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鄙事就是杂活,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劳动,接触劳动人民。后来孔子显然在鲁国做过"相礼" (小司仪者)、"委吏"(粮仓保管员)和"乘shâng田"(管理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与祖先的贵族身世相比,那是差得很远的,这就使他接触下层民众,了解社会下情能够多一些。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聚徒讲学,但也参加了一些政事活动。据《史记》记载,五十岁以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中都:京城;宰:长官),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管理工程的官),由司空为大司寇(掌管刑狱的官)。定公十年,……孔子摄相事(指国君会盟时代理司仪的职务),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摄相事(指担任代理相国的职务,仅三个月)。"后因齐国离间孔子,他自己对执政的季桓子又不满,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先后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奔波了十四年,到处碰壁,近七十岁时又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孔子七十三岁死去。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他的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其中保存有孔子的生平、学说等重要史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文献。
(二)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一部《论语》,对"仁"尽管有许多解释,然而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仁"主要是指"忠恕"而言的。孔子曾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唯"。并且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就是夫子的思想体系,贯穿这个思
想体系的"一"就是它的核心。杨伯峻先生在《试论孔子》一文中说,这个核心,"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孔子给"仁"的消极面"恕"下过定义:"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仁"的积极面是"忠";"忠"是比"恕"进了一步的"仁"。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可见,"忠"和"恕"是保证"仁"的实施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反对暴君暴敛,反对"苛政猛于虎"。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礼"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七十四次,"礼"的实质也是"仁"。"礼"的基本作用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的等级制度,调整统治者家庭内部与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以求有个正常的稳定的秩序。这就要求"礼"必须体现在孝、悌(对家庭)、信、义(对社会)诸方面。
由于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比较开明的一面,因而儒家参与政治活动是入世的,积极的,不同于道家那种"无为而治"、"无为无治"的消极厌世的思想,不同于长沮、桀溺、楚狂接舆等隐士,这也是应该肯定的。
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过着穷困的生活,"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所谓"中庸之道"。用这种思想指导行动,是不能搞彻底变革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他和他的门徒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基础就是"中庸之道",这种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先进》),主张"中立","不偏不倚"。
孔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在天道观方面,他相信天命。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他的门徒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这些思想正是西周以来传统天道观的反映,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糟粕。
在认识论方面,孔子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者。他认为"生而知之者"为上等人,"学而知之者"是二等人,"困而学之"是三等人,"困而不学"是下等人。(《季氏》)这种观点实际是尊卑贵贱等级制观念的反映。
孔子是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他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 …… 此处隐藏:1254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