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4_闽台区域文化课程形考任务1
一、名词解释(共12题,每题5分)
1、大坌坑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
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
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
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长滨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
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
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
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
参考答案或提示: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
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
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1885年台湾建省。
4、凤鼻头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
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
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
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
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营埔出土陶
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
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
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
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5、闽台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
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
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
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
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6、文化分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或提示: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
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
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7、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
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
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 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8、宗教
参考答案或提示: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
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
有极其重要位置。
9、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参考答案或提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
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
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
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0、左镇人
参考答案或提示: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 …… 此处隐藏:236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