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 两种组织观念及其比较
一、 组织观念
1. 概念:一个开放的社会心理与技术系统
2. 特征:开放性:结合人力、物力;组织与社会环境资源不断交换;
组织不断发展;全球化组织出现
复杂性:静态结构(机构层级、技术)和动态(心理、社会、管理) 完整性:各个子系统相互依存、与环境相互依存
灵活性、权变性、适应性
二、现代社会系统模式:霍曼斯模型
1.组织是由相互依存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组成的
2.任何一个社会系统存在于物理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之中。 (工作场所、社会规范、技术手段)
3. 外部环境决定着社会系统中人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这些有环境所决定的活动、相互作用和感情成为外部系统,即社会系统。
4. 内部系统是指非正式系统,外部系统是正式系统。
5. 内外两个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依赖
三、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
1.内容:
领导系统:组织结构的核心、灵魂与首脑部分,承受决策、指挥和领导的机构。只能有一个中心,领导成员要精悍、
咨询参谋系统:领导决策的辅助部门、主要是调查研究、政策研究、提出决策方案、搜集反馈信息。成员需要思想敏锐、灵活、创造性强
情报信息系统:领导决策的辅助部门,负责有关信息和情报、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甄选、传输和储存。综合性办公室、资料室、情报室、档案库 执行系统:准确高效地执行领导中心的决策、指令、计划与任务。主要由一线的工作人员、干部组成,其成员应忠于组织。生产、销售、财务部门
监督系统:对整个组织的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其成员要政策观念强、有原则性、公道正直。纪检部、人事部、审计机构、监察机构
1. 组织结构及其管理的发展趋势
(1.)特点:从高耸的曾峰结构向扁平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正式化向正式化与非正式化相结合、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发展 由专制集权式向集权与分权结合、集中控制分权管理方向发展 权威的重要性相对改变
人力、科技、信息、知识等的重要性日益增高
组织成员角色结构变化:人与人、工作与工作交互、重叠
(1) 原则:目标统一原则
命令一致与指挥畅通原则:集中领导、分层管理、分层负责
权责统一原则
统御、管辖范围原则:根据工作性质、能力等划分管理幅度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原则:管理层的划分应有利于信息沟通
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适当授权原则:创造适合的条件给下级
弹性原则:组织保持开放、灵活、创新管理与建设
强化组织建设:组织气氛、文化、形象等建设
二、组织设计与工作设计
1.组织结构设计
(1)组织结构概念:组织中各个邮寄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也成为组织中各种因素的框架。
(2)组织结构内容:
工作职务的专业化、部门的划分、直线指挥与参谋系统相互关系的结合 建立职权、指挥系统、控制幅度和集权、分权以及人与人之间影响的机制 开发有效的协调手段
(3)分类
刚性结构:静态、简单的,没有竞争性的、可预测的,保守,机械
计划结构:动态的或复杂的、非常规的,保守
柔性结构:超竞争、不可预知、动态并复杂的——有利于创新
混乱结构:受战略柔性支配
(4)组织结构变量及其关系
组织手段和组织目的
组织手段:组织属性
组织目的:组织结果,组织手段所能达到的组织效果
2.组织机构形式
(1).直线式组织结构
特点:简单、指挥与管理一人执行、组织权限清楚、活动范围固定、结构稳定。 结构呆板、缺乏弹性、下属主动性、积极性低,缺乏民主,缺乏合作精神。适合规模小、业务关系单一、生产过程和技术程序简单的企业
(2)职能式组织结构
容易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但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多头重叠指挥
(3)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优点:增加职能参谋部门,发挥管理人员的专长
有利于简化复杂的工作
增加横向联系的信息渠道,提高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和准确性 加强专业化管理职能,提高科学管理
缺点:行政管理部门与职能部门权限混淆、领导的决策指挥性与职能部门的建议不一致、多方领导的假象、小型企业不适合
(4)矩阵式组织结构:多元化
特点:把功能型组织和多个专项任务型组织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吧专业功能管理和项目任务管理结合一起
纵向:功能型的职能部门:稳定
横向:产品开发、生产项目小组或者是技术革新、改造项目小组
(专项小组是变动的、负责人由领导选定并授权,结束研发后,回到原职能部门)
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优点:
多个专门项目目标在一个职能部门内平衡协调地实现
专项小组:灵活、自愿性强、配合性良好
专项小组负责人的才干要求高,有利于发挥专长,增强责任心与技术水平 掌权者司权柄:权责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