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与历史生态
我们的调查显示,到寺庙、道观及各种供养神鬼的地方去祭祀还愿的个人,按照人数多寡为序,是为了以下目的:
--治病求医,常常是有了难以治愈的疾病,或无钱买药治病;
--求生子孙,多数是女性,尤其是多次生育女孩者;
--求发财,多数为男性,因为他们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压力;
学者在经典文献中看到的宗教与信仰活动,好象总是在遥远的古代,隔着时间的帘幕,他们看到的是,古代经典作家撰写的精英人物、精英人物发表的精辟见解、精辟见解连缀成的经典历史,我们的宗教研究就在这舍弃了普通信仰者的"经典"层面构筑着又一轮书本上的宗教信仰历史,而读了这种书本的读者则更是深信不疑,以为书本里那些唇枪舌剑、妙语连珠的场面就是生活中的宗教信仰场面,可是,一旦他们要凭书本知识在社会中按图索骥,其结果就肯定是缘木求鱼。 比如,报纸上报道,近年来某地又恢复了‘普度’, ‘普度’祭祀的对象是‘野鬼’祭祀的形式是摆贡品、烧纸钱纸衣、竖纸旗、点鬼灯、放河灯,某地又兴起了厚葬与建庙,‘不少青山因坟变白,成百上千座非法新建的寺庙 破坏了江南的景观’ ,我还是不知道如何更准确地说明这种仪式的历史来源,也不知道如何更贴切地解释这些活动的社会意义,更不知道如何理解促成和禁止这些信仰行为的心理紧张。
据说,近年来这种信仰已经"农村包围城市"了,除了大批农村民工进入城市的原因之外,城市人的生活变化也是重要因素。贫富差异的刺激、非正常致富途径的诱惑、飞速变化的生活的冲击、共同生活样式的分化的影响,由于过去共同支撑信心的精神理念的瓦解,导致了心理的动荡失衡,于是不仅是天主教堂中的信徒增多,也不仅是佛寺道观中的虔诚叩首者增多,普通平民中的蛰伏已久的信仰又再次泛起,不用看别的,就看看书报摊上的热门书中居然有不少诸如《神秘现象研究》、《麻衣神相》、《中国古代预言》,看看过去门庭冷落的庙宇中挤满虔诚的红男绿女,你就知道这一点。
可是,光靠命令禁止并不管用,仅仅说它是迷信也不管用。我们不是在这里危言耸听,怕只怕掩耳盗铃。这种从农村到城市的民间信仰之风气的弥漫,有时让我们想到历史上的白莲教,有时让我们想起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可是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和对策,有时让我们想起周武帝灭佛,有时让我们想起梁武帝佞佛。当下的民间信仰如果只是一古脑儿当做"邪教"、"迷信"来打发,那恐怕后患无穷,因为这里有几千年来一直习惯的思路、信奉的理想和赖以生存的信心,"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水之于鱼,除非有另一套思路理想与信心来取代,可是这种"取代"要靠文化素养的提高,而文化素养的提高又岂是一朝一夕的事,又岂是靠法律、制度或行政手段可以强行解决的事? 同样,当下的民间信仰如果被人当作可资支撑信心的“传统”的“文化”、可资发展经济的“搭台” 的“文化”,或借它来重新营造所谓“民俗”的“文化”,我不知道这种方式会有什么结果,当这种信仰有了雄厚经济的支持,有了稳定组织的形式,有了一两个被奉若神明的精神领袖之后,它会不会和中国本来就没有完全解体的宗族形式结合成一种新的宗教? 这一切真是谁也说不清,要靠我们的学者去研究。
一个社会,正处在急剧的变化中,几千万人离开了土地,还有几千万人离开了熟悉的职业,与他们生活的稳定背景一旦突然消失,他们靠什么支持他们的生活信心?过去有成建制的组织在维系人与人的关系,再早有家族、家庭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在一个互相认可的关系网罗中人有安全感,如今被抛掷在外的人靠什么来获取安全感?过去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秩序,也有上班下班领薪水过日子的秩序,有正副课、科、处、局、部构成稳定的升级秩序,
也有队、社、区、县、省形成地域的管辖秩序,可是当这种秩序渐渐瓦解,人们靠什么保持对秩序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满足?‘生存’、‘家庭’、‘幸福’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词语,其实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大半内容,也形成了社会观念的基本核心,那么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民间信仰,在支持人们的信心、安全感和满足感上有什么作用,它又如何建构人们对于‘生存’、‘家庭’、‘幸福’的观念?”
仅仅说到这一层也还是不够的,本世纪以来,韦伯(M Weber)关于宗教伦理与现代化的一系列论著已经把问题推向了深入,我们不能不继续追问,这种民间信仰及其影响下的观念与精神,是否有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助于更趋合理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保障和心理支持系统。当然,正如相当多的学者所指出的,韦伯理论使得一种把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起来的假设变成了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是,如果要证明这种假设只是假设,中国传统可以在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转化,或者说现代化的进程中包含了对传统的发明或对历史的追认,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对中国的民间信仰进行分析,证明它所构成的观念与行为系统有助于认同现代化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促进经 …… 此处隐藏:32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