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十大专题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十道选择题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价值规律与通货膨胀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要求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自由竞争时期:平均利润形成前,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
3、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价值规律
4、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其二,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三,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5、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构成。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①价格机制:直接对应于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
②供求机制:直接对应于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
③竞争机制:直接对应于价值规律的第二、三个作用。(竞争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竞争围绕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进行)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通货紧缩:由于纸币的发行量少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升值、物价降低的现象。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这说明,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这种深化研究和认识具体体现在(ABCD)
A.要求我们不断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政治经济学十大专题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十道选择题
C.第三产业中为生产服务部门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D.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注意:物化劳动(机器的劳动)本身不创造价值,但可以说物化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条件,也可以说物化劳动在创造价值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或者说物化劳动在创造价值发挥的作用比重增加。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2、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五、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单位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份额在相对增多,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份额在相对减少。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后果,就是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然而另一方面,妇女和儿童涌入工厂,小生产者以及部分中、小资本家的破产,却使劳动大军扩大,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具有周期性,时而需要补充劳动力,时而需要减少劳动力,而作为产业后备军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 此处隐藏:491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