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径 140亿 光年,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中心天体( 太阳 ):质量占 99.86%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普通性: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质量、体积相差不大)。木星和土星是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属远日行星(冥王星已降格)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波长范围: 太阳常数: 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阳辐射→能源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黑子→出现于-----太阳活动的标志
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显示 太阳风→出现于 日冕 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
地理必修1知识点
概况方向 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
周期 长小时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速度时。地球表面除
线速度从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时,地方,
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
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
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时 ,又称 标准
时 。
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球形而导致的
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
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
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 西 向 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为分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 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带、带、带
五带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
(对应点选填右图)
地理必修1知识点
的高度角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
高,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极昼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
情况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横波(S波):只能在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
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
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分布连续。 三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大
上地幔 具有 圈
层 下地幔
岩石圈:和(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外核 呈或状态
内核 呈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地理必修1知识点
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减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
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态 水、 固态 水和 气态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海洋 水、
其中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
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 此处隐藏:737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