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整理
初中说明文知识整理
一、说明文的考查内容
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的顺序; 3、说明的方法; 4、语言的准确性分析;
5、说明文的结构。
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说明的内容或话题。
说明对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说明对象时,只有明确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才能判断准确。把握准说明对象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尤其要强调,文章的说明对象不一定是本段的说明对象。例如《中国石拱桥》文中,文章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但第⑤段的说明对象就是赵州桥。
2、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具有的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一般来说,一个说明对象往往有着多个特征,但一段文字中体现的可能只有部分特征,要注意区别。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1、看标题,有的标题会直接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雄伟的人们大会堂》;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总结;3、从找中心句入手;4、从找关键性语句入手;5、综观全文,提炼概况。
三、说明顺序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的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说明文解说事物、阐释事理要按照其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的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Tips:1、如果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进程的,就采用“时间”顺序,例如,由古至今或由今溯古;2、如果是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的,就采用“空间”顺序;3、若说明的是阐释事理,就要采用“逻辑”顺序,一般按照因果、主次关系来排顺序。
*把握说明顺序的方法
1、根据说明文的类型做出相应判断。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多用时间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则多使用逻辑说明顺序;
2、了解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事物,多采用逻辑顺序(通过包括由总到分、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上均可反之)。
3、把握语言标志。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例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初中语文说明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整理
四、说明方法
关于说明方法的答题模板: 指出说明方法 + 说明对象的特征 + 说明方法的作用 例如:这一段(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了 的作用。
注意:看题干要求是找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是找主要说明方法还是全部说明方法。若只找一种,要找说明特征最明显且最容易回答的。牢记说明方法表格中说明方法作用中的关键性术语(加粗内容)。
初中语文说明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整理
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也同样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具体考查中,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查: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2、理解具体语句中的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3、理解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六、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2)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还是结果到原因,等等。
(3)并列式结构:表明事物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确定结构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1、说明对象自身的条理性;2、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
七、考题整理
(一)赏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
A.题型及答题技巧:
1、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例如“说说词语‘ ’的意思”
2、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说说‘ ’一词好在哪里?”
3、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例如“词语‘ ’能否替换为‘ ’?为什么?”
4、加点的修饰、限制性语言能不能删去,理由是什么。例如“文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指示代词或词语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6、说明文题目的作用(妙用)。例如“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7、文中引用的传说、故事、诗句、史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