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临考冲刺(二)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体细胞和蓝藻细胞都含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玉米根细胞和人成熟红细胞都含线粒体,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果蝇体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所含的高尔基体,在细胞分裂末期都参与多糖的合成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合成的有机物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下列有关实验的研究过程或方法思路,不正确的是
A.采用模型建构法有助于认识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机制
B.“探究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作为对照组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方法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3.激动素是一种植物生产调节剂,干旱缺水环境下使用激动素可影响棉花产量。为探究干旱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激动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棉花生产早期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激动素直接从植物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
B.该实验存在两组空白对照,不符合对照原则
C.可进一步探究棉花生长不同时期激动素的作用效果
D.缺水环境下,激动素的作用体现出了两重性
4.小鼠器官移植所引起的排斥反应是由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不一致引起的,不同种系的MHC均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当小鼠拥有不同MHC基因时,表现为共显性,即杂合体中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都可以表现出来。现利用两个种系的小鼠纯系A和纯系B进行下列实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纯系A成体的皮肤移植给纯系B的成体,会发生排斥反应
B.纯系A和纯系B交配后产生F1,F1同时具有两种MHC
C.纯系A和纯系B交配后产生F1,将亲本的皮肤移植给子代,会发生排斥反应
D.将纯系A成体的皮肤移植给去除了胸腺的纯系B成体,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5.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图(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蝴蛛的最低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
C.图中X代表从猎物种群流入到蜘蛛体内的能量
D.如果蝴蛛全部死亡,对该生态系统其他物种不会有影响
6.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O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控制体色褐色(A)和黑色(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且基因b使精子致死。下列有关蝗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观察雄蝗虫体细胞和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蝗虫的群体中,不会存在复眼异常的雌雄个体
C.杂合复眼正常雌体和复眼异常雄体杂交,后代复眼正常和复眼异常的比例为1:1
D.纯合褐色复眼正常雌体和黑色复眼异常雄体杂交,后代雌雄个体都表现为褐色复眼正常
二、非选择题
29.(10分)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15亿亩,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盐碱地的改良或培育耐盐碱作物均可提高盐碱地农作物的产量。(1亩《666.7平方米)
Ⅰ.近年我国科学家培育出不施肥、抗病、耐盐碱的新型水稻(6‰〜8‰盐度条件下的海水灌溉)“海稻86”。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水稻不能在盐碱地生长的原因是。
(2)“海稻86”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水稻的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是。
(3)为研究“海稻86”的生长是否需要氮肥,现将生长状况一致的若干“海稻86”幼苗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用水培法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观察生长状况。甲组溶液可
用,乙组溶液可用等量的。
Ⅱ.科技人员发现在盐碱地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进液泡,这可以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回答下列问题:
(1)Na+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这个过程体现的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2)这种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提高细胞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30.(9分)为检测不同波长的光(光质)对水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现提供如图的装置和如下材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40W灯泡数个,试管、水藻、pH试纸、NaHC03溶液,请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并冋答有关问题。
实验开始时按图示安装装置并放入20℃的环境中。
(1)请写出后续的实验设计的主要步骤:。
(2)若利用上图的该装置,采用排水集气法测定单位时间内气体的产生量,可表示水藻的
速率。
(3)若实验中采用白光,而将试管向右移,随着距离的增大,气泡产生速率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4)为了减小实验数据的偶然误差,实验设计过程中,除要控制无关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外,还应进行
。
(5)在不改变实验材料和装置的情况下,如何使实验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