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1期2006年2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4 No.1
Feb.2006
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的异同
冯天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都注重早期经验,测量方法的相似性,4发展的主导因素和人格动力观的不同。
关键词:个体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文章编号:1673-0887(2006)01-0025-04 ,是在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两者有着同一渊源,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但它们在解释发展的主导因素以及人格动力观时又存在差异。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试图对两个理论之间的异同加以探讨。
全依恋。爱因斯沃斯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主要的看护者有着更积极的互动交流,离开母亲很少有焦虑,有利于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其自我发展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明显不足,这些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当养育者离开返回后,对身体接触的需要程度很低。这表明,被父母持续拒绝的儿童可能以远离和回避作为自我保护的方式。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特征是当养育者离开时,儿童会表现出强烈的痛苦;而当养育者回来时,还是不能恢复,同时这种类型的儿童还会感知到生理和情感依恋中的大量内部冲突。最近,一些依恋理论学家提出了第四种依恋的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这是最不安全的类型,特点是混合了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以十分复杂的方式结合起来。
[1]
一、依恋理论的基本含义
依恋理论作为精神分析的延伸,由约翰 鲍尔比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提出。根据他的研究,依恋是指儿童与看护者之间建立起强烈的、亲密的、持久的联结,双方在此过程中,都会感到满足和愉悦。此外,依恋行为有保护性和建设性的功能。保护性功能指,当儿童遇到危险情境时能够得到看护者的保护。当环境没有危险时,建设性的功能就发挥出来,儿童以看护者为基地探索外部环境。鲍尔比指出感情联结的维系,对人类的生存具有直接的和长远的影响。母婴依恋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安全型和不安全型。看护者对婴儿的照看质量决定依恋关系的类型。
在此基础上,玛丽 爱因斯沃斯(MaryAin2sworth)和他的助手通过实验的观察,发明了陌生情境测验,划分了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不安
收稿日期:2005212205
二、个体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0世纪初,阿德勒在维也纳创立个体心理
学,他强调人是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追求和
理想,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整体性的、带有目标驱动和社会定向的。
在生命的早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了有关生活和经历的“规则”或普遍现象,这
26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
些结论和普遍的现象就是最初的认知图式,阿德勒将这种认知图式称为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是在个体很小的时候与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人对生活的主观态度形成了所谓的“私人逻辑”,即观点的集合、个体对生活做出的反应、对世界的看法等等。
阿德勒认为儿童6岁时形成的私人逻辑和生活风格会对儿童做出决定产生影响。如个体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需要使用一个什么样的策略归属到一个社会团体中,这将满足基本的生理和情感需要。生活风格通常会稳定地保持到成年。
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社会的一分子,中。感,,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而不是个人利益与他人进行积极合作、互助。个体通过与父母、同胞形成的关系,从而习得民族发展的原则、世界归属感和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和能力。
个体心理治疗是个体心理学框架内应用领域的分支,它以个体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为理论基础。个体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发展个体归属感,帮助个体采纳具有社会兴趣和团体感觉的行为方式。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挑战和修改个体的生活目标和基本概念。莫塞克(Mosak)提出了治疗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培养社会兴趣、帮助病人克服灰心和自卑感、修改病人的观点和目标等六个方面。
个体心理治疗也使用“童年回忆”作为诊断工具,让病人回忆童年时期的一些独立事件,可以反映出个体现在的态度、偏好、评价、信念。
会环境之中,个体对社会成员有一种情感,表现为
个体为了社会而不是个人利益与他人进行积极的合作、互助。社会兴趣高的个体倾向于自尊和自我接受,会促使他们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社会兴趣低的个体,由于忽视与他人相关的社会利益,会感到焦虑、紧张,从而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缺乏与人合作、互助的能力。
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社会兴趣高的儿童一样,会以对世界和自身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社会的积。可见,社会兴,。同样地,社会兴趣低与不安全依恋在上述方面也具有相关性。
21两种理论都注重个体早期的生活经验与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一脉相承,两种理论都重视早期经验。个体心理学认为生活风格在儿童四、五岁就已经形成。生 …… 此处隐藏:539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