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的研究生课程,王建安
1)作为知识生产制度,技术制度和科学制度有何异同?技术制度和企业制度有何异同? 答:技术制度和科学制度的异同:首先二者的目标不一样。科学的制度目标是增加社会的知识存量,而技术的制度目标是直接利用知识赢利。其次科学制度要求科学家一旦有了新发现,就应该将其尽快向社会公开披露,而技术制度因为要盈利,所以知识是私有的。再次科学制度是基于发现优先权,技术制度是基于发明专利权。
他们的相同点都是产生新的知识新的发现。
技术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异同:二者的目标都是盈利,二者都需要生产知识。但与技术不同,企业是利用知识生产出产品,以卖产品赚钱,或称间接利用知识赢利。
2)共和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试从科学体制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以及科学成果的评价机制和科学知识的产权制度等角度阐述,为什么科学从体制上讲实行的是共和制? 答:共和政体,首先要“公”。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 这意味著共和政体应是公平、公正的政体,能够实现正义的政体。其次要“共”。共和政体,顾名思义,意味着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共和政体,还必须“和”。 即用和平的方式参与和处理政治事务和政治纠纷。
科学体制的社会规范分别是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普遍主义是科学发现的真实性服从于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普遍标准,而与做出该发现的科学家的身份和地位无关。这体现了共和政体的公平特征。
公有主义、无私利精神要求科学发现属于全体人类,没有个人私利,这与共和制的共相对应。科学成果评价机制的分权评价机制则体现了共和体制“共”的特点,既权利应该是分散的。
科学知识的产权制度采用发现优先权+发明专利权+商业秘密权的方式,来促进知识的产生和避免产权的纠纷。体现了共和制的“和”的特征。所以说科学从体制上讲实行的是共和制。
渐进创新,对现有产品和工艺的不同程度的改进,个别效果微小但累积效果明显,如空调中引入变频技术
根本创新,创造全新的产品和工艺,个别效果明显但影响范围是局部的,如人造纤维 技术体系的变革,一系列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相互关联的根本创新和渐进创新的组合,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组织创新 ,导致新的经济部门的产生,如火车运输系统
尺寸由小到大,由黑白到彩色属于渐进创新,由显像管到液晶属于根本创新。
2.请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说明“发现优先权”和发明专利权有利于科学和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是渐进累积的连续发展过程——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是不间断的革命的过程——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过程——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技术的发展模式:
微观线性模型
浙大的研究生课程,王建安
线性模型:研究→开发→生产→市场销售
链条-连接模型或非线性模型
宏观路径模型
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模型:
技术范式就是公认的解决技术问题的模式
技术轨道就是技术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路径(一般为S型曲线或称生长曲线)
技术经济范式-社会制度框架模型:
基于发现优先权的知识生产制度:科学制度
科学的制度目标是增加社会的知识存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制度建立了一条公有主义规范。这条规范要求,科学家一旦有了新发现,就应该将其尽快向社会公开披露(public disclosure)科学制度之所以确立这样的制度目标,原因就在于科学知识的公共物品性质。既然科学知识原则上可以被反复使用,或者说增加一个人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那么它就应该让社会免费共享。知识公开披露对社会的好处是双重的:一是有利于社会对知识的有效利用,二是有利于同行对其进行甄别(screening)和评价(evaluating),这是一种科学共同体内的分权的评价制度
发明专利权基于发明专利权的知识生产制度:技术制度
技术的制度目标是直接利用知识赢利,因而技术制度能够通过出售知识来实现知识生产的自我资助或私人资助。这时,知识的私有便成为技术制度的必然选择。由于知识的特殊的经济性质,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力保护,知识生产者要实现对知识的私人占有,并据此利用知识赢利,唯一的途径只能是诉诸保密。然而,一方面就知识生产者而言,保密是有代价的;另一方面就社会而言,保密不利于知识的有效利用,而只会有碍于社会的知识进步。为此,技术制度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即发明的专利权。通过把看似对立的,知识的率先公开披露及其排他的使用权,巧妙地结合起来,专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既鼓励了知识的尽快公开,又解决了知识生产的私人资助和激励问题。
2.为什么好的科研评价机制必须遵循四个原则?为什么基于引用的评价遵循了这四个原则?
答:评价应该基于产出:评价应基于产出的道理是显然的。一个研究者或者一项研究获得了很多经费,但没有或少有成果,只能说这个人的这项研究没有做好,经费再 …… 此处隐藏:108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