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
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2.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
①热量带 A.①②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C.②④
④文化区 D.③④
B.②③
3.以下关于区域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环境是指区域内的自然环境
B.受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区域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C.区域环境是指区域内的人文环境
D.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人类生产力的进步而增大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4~7题。
4.下列现象中,甲、乙两地共有的是( )
A.广泛种植水稻 B.水运发达 C.冬季河流结冰 D.雨热同期 5.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新课程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
A.海拔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6.关于乙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 B.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
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 D.人口多,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大量粮食
7.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
A.旱涝盐碱危害、沙漠化严重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严重
下图为我国两个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并回答8~9题。
8.关于两个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是珠江三角洲 B.乙图有京沪铁路经过
C.甲、乙两地矿产资源丰富 D.甲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9.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地都发展了( )
A.水产养殖业 B.甘蔗种植业 C. 甜菜种植业 D.造纸和化工 10.读图,下列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错误的是( )
新课程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
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
B.B地区农业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C.C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
D.与D地相比,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 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据此回答11~13题。
11.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系统
12.遥感技术的主要工作环节是( )
A.目标→传感器→地面系统→成果 B.传感器→地面系统→目标→成果 C.目标→地面系统→传感器→成果 D.目标→传感器→成果→地面系统 13.在对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 地理信息系统(GIS) ③ 遥感技术(RS) A.①④
②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④“数字地球”技术
D.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导航型GPS接收机可显示当地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显示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早期的GPS接收机只能显示当地日出日落的伦敦格林尼治时间,即世界标准时间)。据此回答14~15题。
14、某日一外国游客在杭州时,其早期GPS接收机屏幕上显示日出21:50,则杭州日出时的北京时间是( )
A.13:50 B.14:10 C.05:50 D.06:40 15、次日最可能接近( )
A.3月10日 B.6月20日 C.9月10日 D.12月20日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6~17题。
新课程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
16.“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开山取石 C.水蚀作用、滥伐森林
B.风蚀作用、过度放牧 D.沉积作用、环境污染
17.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D.大力采取退耕还林举措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8~21题。
18.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 19.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 ③轮作套种 A.①③
②压缩农业用地
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