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3第二章《3.2循环语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3第二章《3.2循环语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算法框图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法框图的循环结构。
能力目标: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样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让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算法的顺序结构之后学习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优化连续的加法或连续的乘法问题,提升学生对累加和累乘问题的处理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结构的三要素,会初步设计循环结构.
教学难点:循环变量的设定和循环体的确认.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相传古代的印度国王舍罕要奖赏聪明能干的宰相(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需要什么。发明者说:陛下,在国际象棋的第一个格子里面放1粒麦子,在第二个格子里面放2粒麦子,第三个格子放4粒麦子,以后每个格子中的麦粒数都是他前一个格子中麦粒数的二倍,依此类推(国际象棋棋盘共有64个格子)。请将这些麦子赏给我,我将感激不尽。国王想这还不容易,就让人扛了一袋小麦,但不到一会儿就没了。国王很奇怪,小小的“棋盘”,不足100个格子,怎么能放这么多麦子?试用算法框图表示这个算法过程。
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该问题就是求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