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宗教建筑
第一节 概说
我国古代宗教中,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佛教,它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并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其他的还有:汉末所建的浮屠寺,江南佛教建筑之肇始——阿育王塔和建初寺。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1.北魏洛阳永宁寺,采用的为“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
2.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也很多,尤其是“舍宅为寺”的寺院(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较大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矗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较大的寺庙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依供奉内容或用途而划分为若干庭院。 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中因而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又产生了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的石幢。
钟楼的设置,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到了明代中叶,在其西侧建立鼓楼。
其他佛教建筑:
田字形平面——罗汉堂,最早见于五代。
转轮藏创于南朝,到了宋代律宗的寺院,又出现了戒坛。
元代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喇嘛教),盛行于西藏、蒙古一带,特点为喇嘛塔和为数不多的局部装饰。 明、清时佛寺大都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塔已很少,转轮藏、罗汉堂、戒坛及经幢等仍有兴建,但数量也少。
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通称汉传佛教。
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
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道教中所倡导的是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和东海三神山,对我国古代社会及文化曾起过相当大的影响。 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布局和形式遵循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即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作对称式布置,规模一般偏小,不建塔、经幢。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早期道观是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为代表。
道教的圣地著名的有: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和山东崂山,其他的如四川青城山、陕西华山也是道教的中心。
伊斯兰教——礼拜寺(清真寺)
礼拜寺常建有召唤信徒礼拜的邦克楼或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殿内均不置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建筑常用砖或石料砌成拱券或穹隆;一切装饰纹样唯用可兰经文或植物与几何形图案等。
早期的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较多的外来影响:
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半球形穹隆结构的礼拜殿等。
建造较晚的寺院,除神龛和装饰题材以外,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架构形式。
第二节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一、佛教寺院
可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
以佛塔为主的佛寺在我国出现最早,它是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 例如:北魏洛阳的白马寺、汉末徐州的浮屠祠以及北魏洛阳的永宁寺等。
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基本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最早可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舍宅为寺”。
(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寺内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文殊殿、无垢净光禅师墓塔及2座石经幢。
大殿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
殿身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属宋《营造法式》的“金厢斗底槽”。
立面特点:
1.低矮的台基。
2.明间与次间大小相等,趋于正方形,只有尽间减小。
3.屋顶为单檐四阿顶(庑殿顶),屋顶较扁,正脊为凹曲线,垂脊挺拔,接近直线,檐口微翘。
4.斗栱,庞大肥硕。
5.柱子有“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间向两侧逐间升高)
6.柱端有卷杀。
7.柱子有侧脚。(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
剖面特征:
1.殿堂型构架,分三层,上层屋架层、中层铺作层、下层柱网层。
2.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栿、草乳栿,在铺作
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
3.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清代不用)
4.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
5.屋面坡度平缓。
6.出檐深远。
7.内部空间处理比较成熟。有层次、尺度把握好。
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的佛光山中。
——容晚唐大殿、金代配殿、北朝墓塔和两座唐幢于一寺,堪称荟萃中华古建瑰宝的第一寺
平面:
面阔7间,长34米;进深4间,深17.66米
柱网:“金箱斗底槽”形式
正面中部五间设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