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 阳人,又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南游江湘,北去
幽州。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 举,落第,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 开元二十五年入张九龄荆州幕,三年后 病故。 孟浩然是唐代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 在当时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
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
维齐名,号王孟。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田 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 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有《孟浩然集》。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闻一多对孟浩然的评价
“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筑在一联
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 均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 乐,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
《唐诗杂论》
不刻画、不雕琢
白描手法
直寻兴会
冲淡清旷的风格
浑融完整的意境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对比
—— 尘世纷 繁 此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 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 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佛门清静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小船,却是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重写世俗。 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 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 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
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
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 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 不知不觉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