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 PDF
专 论
积极探索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
——大型电视公益节目《等着我》的启示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等着我吧,我要回来———/但你要认真地等等待。/等待着吧,当那凄凉的
秋/勾起你秋雨你心上上忧愁的时的候候。。/等待着吧,,当那那雪花飘舞的时分,/等待着
吧,吧,当那炎热炎热来临的日子,/等等待着吧,当大家昨昨天就已忘记,不再再等待别人
的时候”候。
这首在卫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对
苏联人民起到了巨大鼓舞作用的诗篇,
出自当时的《红星报》战地记者康斯坦
丁 米哈伊洛维奇 西蒙诺夫之手。西
蒙诺夫预感到自己的妻子谢洛娃会因
寂寞而变心,于是给她写下了这首诗。
遗憾的是,这首诗没能打动谢洛娃,然
而诗中所表达的深切的爱情,却被人们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里得到近乎完美的重新诠释。2010年12月18日,中俄跨国寻亲大型电视公益节目《等着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赢得了电视观众和业内专家的交口称赞,成为岁末中央电视台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等着我》节目的策划及编创者们
以敏锐而热切的观察力审视历史与人
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段段催人泪下
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主人公丰
富的内心世界。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俄罗
斯国家电视台分别设置了演出场地,通China Television
2011广为传诵,当时,很多前方的战士和后方的妇女把这首诗当作护身符放在贴心的口袋里。半个多世纪之后,西蒙诺夫所表达的情感以一种更有意味的形式,在一个
中国电视 PDF
专 论
过卫星连线,让中俄双方的寻亲者直接见面或视频连线,让人间真情在碰撞的一刹那释放出动人心魄的力量。在节目所讲述的6个寻亲故事中,有亲情的苦苦思念,有友情的纯真牵挂,有爱情的坚贞持守,更有超越个人悲欢的高尚情怀。从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中,传递出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和始终不渝的精神守望。《等着我》赋予公益性的内容以一种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以一次别开生面的艺术与传媒实践,凸显出媒体活动所具有的文化建构能力。
对情感的坚贞,对信念的坚守是中俄两个伟大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母题。《等着我》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准确地捕捉到了两国文化艺术的这一结合点,使得节目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基础。贯穿节目始终的是“忠诚、 守望、等待、团圆”的真诚呼唤。在节目的第一个段落里,曾经在苏联留学的四川人朱育理苦苦寻找50多年前的大学同学,因为这位女同学的父亲是1939年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寇而牺牲的苏联空军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随着寻找进程的发展,节目现场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朱育理得知,他要寻找的同学,那位为援助中国而牺牲的苏联空军大队长库里申科的女儿,就是俄罗斯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制片人谢尔盖的母亲。这位英雄的陵墓就在四川万县。更令人感动的是,几十年过后,中国人民还在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英雄的陵墓。演播室里,身在莫斯科的谢尔盖泪光闪闪地看着陵园里人们用鲜花纪念自己外祖父的画面,动情地说道:“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还记得那段历史!”节目的第二个段落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55年前,一位俄罗斯妇女要把一对年幼的儿女带到苏联,遭到他的中国丈夫的强烈反对,于是在满洲里,父亲把6岁的儿子黎远康留在了中国,母亲带着8岁的女儿黎远礼去了苏联。分别时,6岁的黎远康并不知道这一次将是天各一方,生离死别,他还在安慰母亲:“妈妈,过一周我和爸爸就来看你和姐姐!”55年过去了,黎远康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远在俄罗斯的母亲,如今父亲已经去世,黎远康已经退休,当他在莫斯科终于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两鬓斑白的黎远康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
China Television
2011
一下子跪在母亲面前,紧紧地抱着母亲失声痛哭。这是人世间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让人从中感受到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这种情感源于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和民族精神,而又具有超越国界、历史和文化的永恒价值。《等着我》
所表现
07
中国电视 PDF
专 论
的是经过浓缩和提炼的人生和情感。这里没有刻意煽情,却达到了最大的情感释放释放效果。这种情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薄,只会由于岁月沧桑的积淀而变得更加强烈,更加醇厚,也更加耐人寻味。无论时代潮流如何变幻,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群体,每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会面对这一永恒话题。它对于所有坚持都是一种肯定,对于所有守望都是一种慰藉。尤其在一个情感可以营销的年代里,这种真诚、纯净的情感更显得弥足珍贵。《等着我》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艺术家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对于社会生活独到的发现和思考融入创作之中。当黎远康哭着用力捶打母亲的后背,其中有责备,更有自责;当伊娜见到从未谋面的笔友陈诺时,情不自禁地用手轻轻捧了一下他的脸,其中有情深意切的爱恋,也有相见恨晚的遗憾。节目将这些细节以非常富于生活质感的形式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但 …… 此处隐藏:153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