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中医诊断学课件完整版

时间:2025-05-10   来源:未知    
字号:

《中医诊断学》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 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 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 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 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 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 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 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 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四诊

第一节第一节 全身望诊 第二节 局部望诊 第三节 望排出物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一、望神(一)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 形健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二)得神、失神与假神1、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2、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 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中医诊断学课件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