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之劳伦斯· 哈普林篇
美国最伟大的风景 园林师杰出设计师组成员:李强 陈志骏 赵年城 班级: M12园林(专转本) 版权所有
工作任务一
劳伦斯· 哈普林个人资料
工作任务二
劳伦斯· 哈普林思想与设计特点
工作任务三
劳伦斯· 哈普林作品及欣赏
哈普林于1916年生于纽约,父亲Samuel是一 位商人,母亲Rose是热情洋溢的耶路撒冷人。 他在17岁时便离开了家乡布鲁克林,到海法 (现属以色列)旁边的一个集体农场生活了 三年。之后他回到美国,先后在康耐尔大学 和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植物科学和农业学学 士学位。一次访问著名建筑师赖特(F.L.Wright) 的工作室东塔里埃森的经历,他有幸阅读了 唐纳德(C.Tunnard)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 (Gardens in Modern Landscape)一书,其 中的内容对年轻的哈普林的冲击犹如“刹那 间的一道光芒”,将其深深吸引。于是哈普 林于1942年来到哈佛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习, 跟随唐纳德门下。
40年代在哈佛的求学过程中他接触到 包豪斯的先锋人物格罗皮乌斯等人。包豪 斯的现代主义优良传统以及那种“艺术与 设计是不可分割”的观念影响着哈普林的 专业风格。当时,唐纳德所提出了现代园 林设计的三方面:功能的、移情的和美学 的,他认为风景园林是一个大的综合性的 原则,而不是仅仅作为建筑周围的点缀。 风景园林师不仅要注重美学方面,同样重 要的还有社会的和城市的方面,这些观点 为哈普林奠定了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也 使他将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 度。
他设计了第一个大型生态规划工程 哈普林的城市设计项目的规模、质量及 其宏伟程度经常被人与美国风景园林之 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的作品进行比较。
哈普林认为景观设计者应从自然 环境中获取整个创作灵感,为激发 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一个具艺术感 召力的背景环境。 生态观—“在任何既定的背景环境 中,自然、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具有 历史必然性,设计者必须充分认识 它们,然后才能以之为基础决定此 环境中该发生些什么”。
哈普林 形式来源于自然但不能仅限于对 自然的模仿。 哈普林认为,如果将自然界的岩石放在 城市中,可能会不自然,在都市环境中 应该有都市本身的造型形式。
重视自然和乡土性是哈普林的设计 特点。在开始设计项目之前,哈普 林首先要查看区域的景观,并试图 理解形成这片区域的自然过程,然 后再通过设计反映出来,如著名的 滨海农场住宅开发项。 哈普林的作品往往带有极强的空间 参与性,充分体现出现代城市景观 的开
放性、公共性和大众化。
哈普林最重要的作品是60年代为波特兰市设计的一组广 场和绿地。三个广场由一系列已建成的人行林荫道来连接。 “爱悦广场”(LovejoyPlaza)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站,就如 同广场名称的含义,是为公众参与而设计的一个活泼而令人 振奋的中心。广场的喷泉吸引人们将自己淋湿,并进入其中 而发展到对瀑布的感觉。喷泉周围是不规则的折线台地。系 列的第二个节点是柏蒂格罗夫公园(PettigrovePark)。这 是一个供休息的安静而青葱的多树荫地区,曲线的道路分割 了一个个隆起的小丘,路边的座椅透出安详休闲的气氛。波 特兰系列的最后一站演讲堂前庭广场 (IraC.KellerFountain),是整个系列的高潮。
混凝土块组成的方形广场上方,一 连串清澈的水流自上层开始以激流涌出, 从80英尺宽、18英尺高的峭壁上笔直泻 下,汇集到下方的水池中。爱悦广场的 生气勃勃,柏蒂格罗夫公园的松弛宁静, 演讲堂前庭广场的雄伟有力,三者之间 形成了对比,并互为衬托。对哈普林来 说,波特兰系列所展现的是他对自然的 独特理解。爱悦广场的不规则台地,是 自然等高线的简化。
爱悦广场
人造石头——混凝土大量 使用,极具韵律感的折线型大台阶,是对 自然等高线的高度抽象与简化
其设计的灵感源于自然 的瀑布和山崖。是哈普 林对美国西部悬崖与台 地的大胆运用。
雪中的爱悦广场不规则的折线 的台地结构尽显无遗
活泼振奋而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