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
【摘要】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
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理的分组,培养
学生的合作技能,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很好的提高数学教学合
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较好地体现了学习为主体,使学生会学、
乐学,而且使学生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社交技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合作学习;提高效率;乐学;积极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103-01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
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培学生的合作意识,合理的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建立
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很好的提高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近
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
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
一。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
点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合理分组
1.分组原则。
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的进行,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衡”的原则,即
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思维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由于每个小组人员都是差异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
均衡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
衡。组内有差异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求均衡又
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建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
习成绩、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
①同位二人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内容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
二人合力。二人合作学习效率高,可以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
表达能力,轮流检测,避免了讨论是个别同学的“专利”,其他同
学是“绿叶”现象的发生。
②前后位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最适宜,能更好地完
成合作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充分交流,在 “学”的活
动中,学会提出问题,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倾听;而教师要深入
到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我们在一起,并没
有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受到影响,然后各组确定代表与全班同学交
流,最终将问题解决,更好的发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分组实施。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编排,既要考虑学生的成绩、
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
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
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
组的人数有4~6 人,每学期调整一次。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保障——充足的时间
1.以中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预估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所需
的时间
时间的预设关系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节奏和实效,为避免匆
匆走过场和大块时间浪 费的现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班级里
学习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学生为参照系来进行时间的预设比较合理。
这是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能力强的同学率先得出结果后,
可以在组内帮助能力最弱的同学,而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同学可能借
助于独立思考得出结果,也可能在此时受到启发,完成本来只在某
些地方受阻的控究,这样三种层次的学生基本可以同时完成对问题
的解决,进行下一步的交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节课中不宜安
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认真研究学情,恰当把握教师介入的时机。
小组互动合作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应是和谐的“学
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活动,离不开教师科学、适时的
引导与帮助。不认真研究学情,就会介入过多或过少、过早或过迟,
造成进度和管理上的混乱,使合作活动低效。教师可选择这样的时
机介入,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的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提出问题,
并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到达一个
“拐点”。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收获的多少,都与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提出的问题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
讲,更在于会问。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
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
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体现在:
1.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 此处隐藏:98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