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共大家参考!
如何使高中文言文教学摆脱难堪的现状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徐友梅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从教多年来,我发现文言教学不如现代文教学来得简单,并且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总的概括为三个字:难、苦、白。具体是: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苦,课堂气氛如同白开水。因此,我总结了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酸味太浓,因此有不少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我们老祖宗一直使用的文章。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可以适度地引述一些有关作者、作品背景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诗歌、对联等; 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老师可以增添“古代人姓氏及名、字、号”、“封建社避讳举例”、“古代地理行政区划”、“古代职官制度”、“科举制度漫谈”等知识讲座。这样,在学习了有关姓氏的产生及作用等问题后,学生便能理解为何“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重耳之亡》),为何怀赢、文赢是一个人(《秦晋肴之战》)等;在讲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老师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清朝的“文字狱”及八股取士制度,使同学们理解当时官府对人才的压抑和迫害,对正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起到了很好作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文章的讲解,同时也使学生眼界开阔,不拘泥于课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促进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校里,教师的赞许,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肯定,是对学生作出进一步努力以赢得更好成绩或更佳成就的促进,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
教师还应广泛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丰富讲课内容,课堂多穿插一些文言典故、趣闻趣事等。我个人曾经试过这种方法,结果那堂课学生们个个腰杆挺直,一改往日学习文言文时的精神不振。
二、切记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从任何角度讲,语文能力都是一种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通常人们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居核心地位的,应该是“读”的能力教授文言文,就应该在“读”上下功夫。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1
高中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共大家参考!
果。
熟读、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而理解有助于记忆。若能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若干首诗和文言佳作,真正从中吸取养料。那么,在读文言文时,就会触类旁通,得心应手。正如古代诗人杜甫所说:“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的正是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还给学生主体地位的权利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钱梦龙老师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改思想,但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要想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须还学生以教学主体地位。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彼此碰撞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文言文教学的课堂45分钟所讲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余,有意识地增加一些课外练习。这一方面有利于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课外练习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字词句 …… 此处隐藏:143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