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19):5910-5911 责任编辑 胡先祥 责任校对 俞洁
解决“三农”问题与建设现代农业分析
张莹,王贤亭 (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 分析了“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并且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关键词 “三农”问题;现代农业;根本出路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19-05910-02RelationshipbetweenProblemof“Agriculture,CountrysideandPeasants”andModernAgriculture
ZHANGYingetal (Institut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Abstract Thebasicreasonsoftheproblemof“Agriculture,Countrysideand”wereItbasicoutletofsolvingtheproblemof“Agriculture,CountrysideandPeasants”wastoconstructthemodernforward.Keywords Problemof“Agriculture,CountrysideandPeasants”;M ,农民。,但生活改善的速度远慢于城镇居民,他们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解决“三农”问题,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最大也是最艰巨的历史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对“三农”问题的高度概括。
改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现状,专家、学者们就“三农”问题发表了许多见解。有关“三农”问题的论文、著作很多,有主张减负增收的,有主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主张让农民享有公民权利的,等。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冲突和矛盾。要在目前的情况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发展农业着手,建设现代农业,消灭小农经济。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1 “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国农业生产越来越成为负效益的事实即是明证。在马克思看来,导致小农经济消亡的直接因素在于:大工业的发展破坏了农村家庭手工业;土地逐渐贫瘠和枯竭;公有土地被大土地所有者所霸占;资本主义大农业加入了竞争等[3]。在这些因素的背后,都可以找到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因此,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必须以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为基本前提。
2 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既然“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那么“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就必然指向“消灭小农经济”这个根本方向,即通常所说的“减少农民”。不管是传统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实验(即合作化),还是今日的市场化改革,事实上都将小农经济视为“革命”的对象,只不过采取的“革命”手段不同而已。与现代化的大农业相比,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小农经济“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
[4]
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小农经
济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消灭小农经济”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可是,问题在于如何消灭小农经济。走集体化的道路已被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所抛弃,走私有化的道路又会付出社会分化和动荡的巨大代价,走城镇化的道路又要考虑城市的接受能力[5]。“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是标本兼治。在指向“治本”的大方向时“,治标”的目的是缓和矛盾,并为“治本”创造条件。我国的国情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在消灭小农经济以解决“三农”问题的选择中,或许并没有最好的办法,而只有较好的办法。于是在政策上,消灭小农经济的努力便不得不修正为缓解“三农”问题的种种权宜之举。但是在推行权宜之举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握“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最终指向“消灭小农经济”这个正确的大方向。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上面,把握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本质。
3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具体措施
3.1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当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
建国以后,为了避免两极分化,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农村合作化的道路。然而,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农村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道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所带来的损失最终转嫁给了农民。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得农民获得了土
地的生产自主权,解决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吃不饱饭的根本问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提高。土地承包制度的成功只能证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并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具有优越性[1]。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球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大背景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农村矛盾不断加深。1985年以后,名目繁多的税费使得农民负担逐渐加重。1997年以后,农民的纯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997、199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6%、4.3%、3.8%,连续下降[2]。由此“,三农”问题演化为“三农”危机,以至成为社会的焦点。
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土地承包制复 …… 此处隐藏:307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