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优秀教案设计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文章主要叙述沈复对小时候所见到的平常景象进行联想想象,使景象变得美丽奇特,从而获得一种物外之趣。 <二>、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有关人生这话题的,表达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所以这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是提高朗读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问题,由此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热爱生命。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朗读能力的训练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因此,我把课文结合本单元以至整个初中文言文学习的阶段来分析。宏观来看,本单元都是表现人生话题的精美诗文,而本文正好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从微观看,本文运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物外之趣,充满童真童趣,是一篇很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引起共鸣,诱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散文。所以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新课标还主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依照新课标要求、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课文内容,结合具体学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大意;
(2)学习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感悟童趣、童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注意观察,融入生活体验,体会物外之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本文用生动有趣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的三件趣事,语言生动,想象丰富。但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还存在一定难度,引导学生借助文字的描绘再现童趣是教学中的关键。依据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的重点是:掌握朗读方法,培养语感,理解并积累文言字词,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难点是:体会联想、想象的运用,感悟物外之趣。
二、说教法:新课标要求,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法:1、点拨法:虽然本文是文言文,但文中充满着天真烂漫的气息,吸引学生阅读的目光。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基本能理解课文大意。所以在教学时,老师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然后再适当地点拨、引导,从而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体验物外之趣。2、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文言语感培养的关键在于朗读。为此我主要采用朗读法,通过“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趣”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课文的深层内涵。
三、说学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本文的学法主要是诵读、自主、讨论探究法,步骤如下:一读: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译: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做好批注,理解大意。三议: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讨论有疑问的地方。讨论后没有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四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中的趣事。五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文章内容和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读、译、议、说、赏这四个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还有利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文体导学;训练朗读语感;解释词义
一、导入新课:首先播放歌曲《童年》,舒缓学生心情,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我说: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童趣。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以唤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