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查房
——手足口病
主要内容1 2 3 4
病史简介 疾病相关知识 护理 出院指导
病史简介 床号:6床 姓名:聂柯羽 性别:女 年龄:13个月
诊断:手足口病
喘息性支气管炎
病史简介既往史:喘息性支气管炎 现病史:患儿因“手足散在疱疹2天,咳嗽、发热、流鼻涕2天,喘息、精神欠佳1天”于2011年6 月9日以“手足口病,喘息性支气管炎”入住我院
体检:T 38.5
P 150 R 36 BP 105/60 神清,精神反应欠佳,稍显烦躁,手足口 可见散在零星皮疹 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及喘鸣音
病史简介实验室检查:WBC 12.93血糖 9.6
X胸片:双肺纹理稍增多,模糊,两肺门影略增浓,心影横径不大,双侧膈面光整,肋 隔角锐利
处理:遵医嘱给予雾化、抗感染等对症处理,甘露醇降压,利巴韦林抗病毒,因病程 短,病情变化快,建议用大剂量丙球及甲强 龙冲击治疗,未用因病人家属拒绝
病史简介6.9 神清,精神欠佳,发热,雾化吸入 Q8h,遵医嘱予心电 血压 氧饱和度监测
6.10 神清,精神一般,喘息较前好 转6.11 神清,精神一般,有轻度喘息 6.12 神清,精神反应良好,停止监测
病史简介体温 ℃ 6.9 37.0~ 38.5 6.10 37.1~ 37.3 6.11 36.7~ 37.0 6.12 36.5~ 37.0 心率 次/ 分 129~ 158 119~ 152 106~ 150 105~ 142 血压 ㎜Hg 80~105 /44~63 82~109 /41~65 78~107 /48~67 81~111 /42~64 出/入量 ml 500/730 有无肢体抖 动、惊跳 无
996/1300 无
765/1230 无1102/170 无 5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 病,因症状常见手、足、口、皮疹而俗称“手
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 手、足、口和肛周有皮疹。 发热、咽痛、倦怠﹑乏力等症状。 少数病例由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脑炎、 肺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
流行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所以是传染的唯一来源。
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粪-口:水或食物污染。 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
接触病人皮肤水泡的液体而受到感染。 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患者在发病1-2周自 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疱疹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是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患儿感 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 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 红晕,疱内液体
较少。 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 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 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 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肠病毒的特性 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 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 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 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 期存活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 物、唾液中的病毒 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 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 水源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 水源经口感染 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 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传播
手足口病----新发传染病?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此后欧美国家均有手足口病报道 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 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 2008年3月安徽阜阳爆发手足口病 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 病管理 ,但按乙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