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摘要: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有效教学实际应用
一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主体在问题中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实验方案,最后归纳得到正确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活跃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照“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运用创新”一步步实现的。在设疑激趣阶段,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创设情境,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下面是一堂化学实验探究课的设计和实际过程。
一开始,教师引入课题: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电解水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拓展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
[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现象。结果发现在正负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接下来教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
问题1:你们认为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讨论,获得的结论是它们可能是氢气、氧气、氯气。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讨论,看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气体生成。又有同学说还可能有氯化氢气体。
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不能将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给排除掉?
论文
学生经过研究,提出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排除掉。在说明原因时,有同学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其生成的产物只有单质,而氯化氢是化合物,所以不可能;也有同学说氯化氢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形成希盐酸,不可能以气体逸出。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感到他们说的理由不充分。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两电极上生成的氢气、氧气中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相同,所以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其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应该是不同的,而氯化氢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价态没有差别,所以氯化氢不可能生成。
问题3: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存在与否?其中至少采用几种检验方法?
学生通过研究,认为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检验它们。
[学生实施实验,发现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发生爆鸣现象,阳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从而得出电解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氯气的结论。]
问题4: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微粒是什么(学生认为是Na+)?
(1)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只有Na+?
(2)跟Na+共存的阴离子可能是什么?
(3)怎样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OH?
在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认为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可能只有Na+,因为如果这样,溶液就会带电,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阴离子中和Na+的电性。根据原溶液的元素组成,认为这种阴离子只可能是OH-,而Na+、OH-的组合即NaOH,此时很自然地想到检验有NaOH 生成的方法可用酚酞试液或紫色石蕊。
[学生实验:向电解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结果发现溶液显红色。]
问题5: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能否证明电解产物中一定有NaOH?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争论:
有的认为不能证明,因为是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其显碱性,而不能证明这种碱一
论文
定是NaOH。
也有的认为可以证明,因为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a+,如果有碱生成,它只能是NaOH。
又经学生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此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它显碱性,其中含NaOH,而不能说明这种碱是由电解产生的,因为有可能食盐水在电解前本身就有可能已经显碱性了。这个同学陈述的观点,使大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纷纷点头赞许。
问题6:采用什么样的实验可证明电解液的碱性是电解产生的还是溶液本来就具有的?
学生经过研究,发现这个实验很简单,只要向原饱和食盐水中滴加酚酞试液即可。
[学生实验,向电解前的饱和食盐水滴加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色,证明NaOH是电解生成的。]
至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通过学生的探究全部搞清楚了,它们是:氢气、氯气、氢氧化钠,接着学生写出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教师说这个反应就是工业制氯气的基本反应原理。……
由于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可探究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在提出假设、对假设证实或证伪、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看似无意地回顾了电解水的知识,但从后来的探究过程来看,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 …… 此处隐藏:138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