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法律是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权力产生及运行的基本依
据和规范。法律集中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保障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
一、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施依法治国,必须明确依法治国的主体是谁,由谁来依法治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依法治国真正的、本原性的主体。社会主义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是人民中的一部分,是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依法治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组织和支持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依法治国,为人民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变而改变。这里所讲的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至于政府,它是人民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直接和间接地选举产生的,是人民的“公仆”,是受人民的委托和授权来具体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实际上真正的、本原的主体只能是人民。这犹如家庭保姆,保姆固然要具体管理和处理家庭里的许多事务,但他们绝对不是家庭管理的主体,这个主体只能是家庭的主人。专家认为,依法治国的“国”主要是“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主要内涵就是依据法律规范制约国家权力,亦即规范和制约执政党、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体行使国家权力的一切行为。“治国”重在“治党”、“治权”、“治官”,而不是“治民”。
因为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所以,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有机统一性。可以说,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的根本方式,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就能得到尊重和体现,依法治国方略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落实。
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只能是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依法当家作主,而不能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至于人民中的某个人、某些人违反了法律规范,那自然要按照法律规定对其进行惩罚和制裁,这是个体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将这种情况理解成“依法治民”。
近年来,我国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人权保护方面,取消了类推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三大基本原则,使我国刑事法律在注重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受害人权益的同时,也注意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立法思想。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民主立法方面,听证制度的确立与实践、重大法律草案全民讨论的实行,为人民参与立法提供了有效途径。宪法修正案正式写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将其确定为我国的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