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样开展
《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紧密结合的学习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由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拓展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较大限度地实现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互渗互促。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呢?我主要是利用学科本身资源的挖掘和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有效地开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挖掘教材内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教会学生查找各种资源。这是我们老师捕捉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的意识,利用课文的空间,或者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学的“精华”筛选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点阅读、讨论,从而使学生对教材始终处于一种新鲜好奇的感受中,以探究未之的心态来对待每一节课。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确立课堂上的“小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以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为例,在学生初步阅读,积极质疑的基础上,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学生在自我运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讨论,参与交流,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内容,并对课文的表达方式有所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课在网上查阅《我们的家园----地球》有关资料,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看报刊、查资料、找数据、社会调查等形式获得一些资源危机,人为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信息服务于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知道慷慨的意思吗?刚才有位同学提出地球妈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资源?但是课文里并没有很详细地写出来,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学生纷纷运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来交流自己体会地球人类的家园是多么的美丽而又脆弱,需要人们保护地球。一个学生说:“曾经有一份您的美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有珍惜,现在失去了才觉得后悔,如果您的美丽能再回来,我们一定会爱护您,如果非要给这份美丽加上期限,我希望是永远永远 ”
从学生的交流中,让我感觉到学生已经体会到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让学生感悟到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这样的学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咨询、调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了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要自觉地关注周围环境,做一个关心环境,保护地球的自觉公民。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那么,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的资源,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大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
于是,我将五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定为--《名字里的学问》,其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其二是延续并深化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名字里的学问》虽不是
专门介绍自己,但却包含对自己的深刻认识,并能逐步唤起自己的生命意识。
下面是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的名字里面大有学问,我们已经研究了自己,老师很想知道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学问,能告诉我吗?
学生纷纷交流:
生:我叫梁绮珊,妈妈为我起这个名字是想让我星象珊瑚那样绮丽多姿。
生:我叫梁润,爸爸妈妈希望我像一个发芽的小树一样吮吸甜润的雨露,健康成长。
生:我叫丘雅璇,“雅”是文雅、大方、高尚;“璇”是美玉,家人希望我像名字一样文雅高尚、大方美丽。
生:我叫李鹏飞,“鹏”是古代的大鸟,也是向往着鹏程,就是说有远大的理想、前途。“飞”是指向远大的世界飞去。
生:我叫江威,我的名字的含义是,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大当一名威武的警察。
生:我叫莫滴,“滴”是点点滴滴,虽然个子不高,但志向远大。爸爸妈妈希望我踏实做人,从点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