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由于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会导致农民阶级的反抗。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上,农民战争在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屡见不鲜。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
三、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起义原因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对抗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其具体原因如下: ① 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 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
③ 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
④ 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
⑤ 前面四点都是人祸,如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诱发性原因),农民起义往往来势迅猛,如唐末、元末、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都具有这一特点。 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三种结果
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我国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其最终结局不外乎三种情况:
(1)最终被封建地主阶级所镇压,如黄巾起义、明末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
(2)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如绿林赤眉起义、隋末农民战争等;
(3)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等。 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特点
1、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较高的反封建斗争水平。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了农民政权,推翻或瓦解了腐朽的旧王朝,促使新王朝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次数之多,规模之大,世界罕见
3、起义中提出的口号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即由前期的反封建暴政的政治斗争发展到后期的通过政治斗争争取经济利益的斗争,其基本思想是:平等和平均 4、农民阶级的觉悟越来越高,农民战争水平越来越高
此外,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还具有各自的特点:①秦末农民战争的突发性和首创精神;②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和以宗教手段发动的农民大起义;③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形成几个强大的集团,其中以瓦岗军最重要;④黄巢起义采取“避实就虚”、“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大半个中国;⑤元末红巾军起义具有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两重性;⑥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这些表明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反封建斗争水平是逐渐提高的。
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影响
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通常表现在: ① 推翻腐朽王朝、反动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
② 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 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
④ 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频繁的农民起义也打断了封建化的正常发展进程,使已正常发展的封建过程又重新恢复到原先的起点,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
七、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历史进步形和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一个皇朝政治腐败,经济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的时候,就会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而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的新王朝,其统治者往往恐惧于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农民战争对历史推动作用之所在。 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可以打击统治阶级,实现改朝换代,但最终不能推翻这个制度。而且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如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朱元璋,消灭其他农民军及武装力量,演变为地主阶级代理人,建立新王朝。这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