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公园小学试验课题《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安庆市公园小学试验课题《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课题批准号:教电馆字062921087号
课题类别: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包含学科小学语文、数学、艺术、环境教育(校自开课程)、信息技术 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刘和润 中学高级教师 安徽省安庆市公园小学校长、书记
安庆市公园小学试验课题《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正文:
成果简介(应含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内容与方法: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⑴ 信息技术在经典诗文吟诵中的有效应用 语文教研组 ⑵ 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研究 数学教研组 ⑶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环境教育)有效整合 大队 教导处 ⑷ 安庆地方特色戏曲校本课程——黄梅戏 艺术组
实验的方法:本课题以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主,配合以跟踪观察调查、统计、经验总结等方法。在实验研究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科制定的目标和本校本科本年级的实际进行测试,并注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
社会效益: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1、教师实绩突出。
⑴、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我校的叶荷英、王娟、胡洁、黄若谷等6名教师参加市区各学科优质课评比均获一等奖,20多名教师多次在全区范围内开设电教公开课,充分发挥了省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⑵、课件设计水平提高。通过实验,我们积累了课件制作的大量经验(详见胡朝晖《CAI﹣多媒体辅助教学浅谈》)。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做到求精求美求实效,他们设计的近20个课件在各级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胡朝晖、方桂香、李卫兵等制作的课件分别获省、市一、二、三等奖。
⑶、理论研究成果喜人。刘和润、张小玲、方桂香、胡朝晖、肖红等15教师撰写的30多篇论文在相关教学会议上交流、发表、获奖。其中叶荷英老师的《鸟儿的侦察报告》发表在《绿色视野》上,肖红老师的论文《搭建生活与作文间的桥梁》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上。
2、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幅提高。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作文、航舰模、计算机编程竞赛有100多人次获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习作20多篇,在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奖达数百多人次。 2009年,在市计算机竞赛中比赛获团体第二名;其中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三名学生获三等奖。
3、整体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带动我校各项工作的提高。过几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安庆市特色学校”
安庆市公园小学试验课题《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安庆市平安校园”“安庆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术价值:
近几年,学校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应用研究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开展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建设,使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为“资源的来源、交流的空间、认知的工具”,探索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开发的有效整合途径,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层次,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全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又一次得到快速提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1: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创设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情境,配以动画,用动画展示乌鸦喝水的全过程:一块块石子落入瓶中,水面慢慢上升,最后乌鸦喝到了水。接着向学生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它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放入石子它便喝到了水?学生回答:“因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什么原因使水上来了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知识”(板书——体积)。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体积”这一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2:在导读《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孩子一般是会读其音,不懂其意。将这段话编成一个小故事“孟母教子”,通过讲述“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原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将作品 …… 此处隐藏:339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