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家庭留守子女的教育分析
农民工家庭
留守子女的教育分析
■赵锡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在这一的背景下,不少年轻父母一“民工潮”
方或双双撇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挣钱,而他们的孩子因要上学读书,不能随之“留守子女”。这些“走南闯北”,成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欠缺和父母关爱的缺乏,存在着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自认无能、成绩平平……许多令人忧虑的人格缺陷,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
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一般都仅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这又直接导致了缺乏亲情抚慰而产生的生活问题:
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孩子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上,留守子女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子女得到的关爱很少,明辨是非的能力也相应较差,许多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及其他同学,从年龄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逐步降低。
关怀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3、理问题
在我校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普遍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留守子女有了烦恼向家人和老师倾诉的比例最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孤僻、自闭、自恋、狂妄、过分的自卑或自尊,对于中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学生与同学交流内心烦恼的比例要低于非留守学生大约1O%,而留守学生多半住校,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往往更长,生活联系更紧密,关系却更松散,另外,大多数留守学生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子女内心的压力,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
留守学生境况堪忧
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造1、
成不能对留守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常规教育往往不能给予正确的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在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同时,这一类孩子由于从小就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加之家庭经济往往又比较宽裕,因而,在学校更容易养成自私自利、挥霍无度的习惯。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
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2、
需求之间有很大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吃饱、穿好,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法国克里斯琴 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子女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
06
XIBEIZHIJIAO
西北职教7期
农民工家庭留守子女的教育分析
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中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完初中之后,家庭经济就不能支持他(她)再接受教育,哪怕他(她)有很好的天赋,哪伯只是再接受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也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 …… 此处隐藏:346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