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时间:2025-07-07   来源:未知    
字号:

2014中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以前

一般为10分左右。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各地不约而同地对文言文阅读

加大了考查的力度,有的地方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分数达23分之多。

纵观近年来中考试题,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所选语段多以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课外阅读多选浅显易懂的且

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文章如寓言故事、名人轶事、名人传记等作为阅读材料。课内

外兼顾,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

二、题型多样,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在逐年减少,主观题在逐

渐增加。

三、考查的知识比较全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常识。2、理解

常用的实词,理解句子的大意。3、文章内容要点的理解。4、展示创新能力的开

放性知识。

下面就以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为例,谈谈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技

巧。

一、根据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考试题型,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夯实基

础,并加以积累。

1.常用实、虚词基本用法及意义。

文言文常用实、虚词基本用法及意义的考查面很广,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

几个方面:a一词多义、b古今异义、c词类活用、d通假字、e常见文言文虚词

的理解等等。如:

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无论魏晋 无论: ..

此题对“无论”的解释考查的考点就是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的理解掌握。

例2、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

A. 公与之乘 .B. 公将鼓之 .C. 公将驰之 .D. 登轼而望之 .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意义的掌握。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市对虚词的

理解已经不作为考试要求了,如重庆市。虽然不考了,但是不等于我们不复习甚

至不复习了,因为在句子翻译中也常常用到。

2.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尽量做到直译,特别是关键性的词语,一定要落实。

例3、翻译下列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这个句子关键是要落实句中是“箭”、“奔”两个词语的意思。

3.常见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的判断。它不会直接

要求指出是哪一种句式,一般是结合句子翻译进行考查。

例4、翻译下列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答此题时,应先弄清这是一个省略句,然后把省略的部分补上,“再鼓而

衰,三鼓而竭”,最后进行翻译。

二、整体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认真阅读,在读懂得基础之上,加强对文章基本内容

的把握。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主旨句、总结句等。如:

1.感知文章的内容。完成此类题型特别注意的是要认真阅读文言文,在读

懂得基础上,并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例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2.理解文章的主旨。

例6、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

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3.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7、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

的这些感慨?

以上题目有的要求摘录(或默写)原文语句,有的要求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

不仅考查对课文理解能力,而且也考查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解答以上内

容应努力做到把问题放在语段于课文整体之中,紧扣文章主题、内容及表观手法

综合考虑,然后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组织答案,并反复推敲,最后作答。

三、拓展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常有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试题,试题的开放

性、综合性比较强,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批判能力。

回答此类试题,要认真阅读文言文,在读懂得基础上,充分调动已经掌握的文言

文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还要调动我们积累的知识库去进行解答。

如: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揣摩分析。

例8、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

什么启示?

2.联系实际生活的理解与运用。

例9、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

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四、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

近年来,不少地区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都选用了课外文章或者课内和课外

文章相结合,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考核。其实大可不必惊慌,虽然命题者

所选的文言文是课外的,但是考查的知识、能力仍在课内,都是课内所学过的。

如:

例10、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 …… 此处隐藏:69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