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
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
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感染途径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途径
留置导尿患者引起泌尿系感染的途径有:(1)导尿时带入细菌。(2)尿管与尿道口周围腔隙即导管外尿道周围黏液鞘。(3)尿管下端与引流袋的连接处。(4)引流袋的污染,细菌上行进入膀胱。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管理要求
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感染预防要点: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尿管型号的选择1.普通导尿选择14-18F的双腔气囊导尿管.2.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女性衰竭病人,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尿管.3.前列腺肥大的病人,由于尿道粘膜弹性差,比较薄脆,容易引起尿道粘膜破裂,应选择型号较细尿管.4.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手术后需要通畅引流以防止导尿管堵塞引起继发性出血,选择18-22F的双腔或三腔气囊尿管).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留置导尿指征(IB)
急性尿潴留或膀胱出口梗阻
危重患者需记录精确尿量
尿失禁患者辅助开放性伤口、腹部伤口的愈合
长期体位限制(骨盆骨折)
终末期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导尿管的合理使用
术前留置导尿指征(IB)
行泌尿系统手术或泌尿生殖系统相关手术 手术持续时间长
手术期间有大量补液或使用利尿剂
手术期间需检测尿量
导尿及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占泌尿系感染的大部分,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
导尿管的合理使用
非留置导尿指征(IB)
尿失禁患者使用留置导尿管代替日常护理 能自行排空膀胱的患者收集尿液培养或其他诊断性试验
手术患者必要时使用,不是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