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学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就是以促进学习者品德的生成、完善 为目标,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 过程。(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以及学 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影响,培养和 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1.德育影响与环境影响(一般社会影响)有明确的目的性一般说是积极的影 响,不排斥有时产 生负效应
无明确目的性 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消极的影 响 不可控的,非 正式的 影响因素极其 广泛
可控制的、正式 的 影响因素相对地 较少
2.德育过程与其它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过程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同属于教育过程。 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基本任务各有侧重。
3.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 的组成部分,其实施 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 施加影响的过程
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 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 程
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 素质的组成部分,其 形成是属于人的素质 发展的范畴 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 道德主体内部自己运 动的过程 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 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 程
德育过程的特点是: 1、计划性 2、复杂性 3、建构性 4、共生性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各要素或 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 者及其活动、德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控制、实 施德育教学、德育活动与德育评价,引导、启 发、激励、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道德观 念、道德人格的发展,以达致德育目的的目标 要求。但由于德育过程独特的复杂性、主体建 构性与共生性,教育者的作用不宜扩大,其合 理的角色应当是价值引导而非价值主宰。
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对象,即有目的地接受 德育影响的学生个人或团体。然而,受教育者 不可能是单纯的、单向的德育影响的接受者, 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或相互作用的方式能动地参 与、投入到德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实 现道德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 德育的主体,这就是现代德育理论所主张的交 互主体性或“我-你”关系理论。
德育内容和方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受教 育者相互之间产生道德影响的手段和中介物, 相对于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和方法是其共同面对的客体。
德育过程这三个要素的基本关系可以简要概括 为:教
育者按照一定的德育目标去培养受教育 者的品德;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自主建 构道德价值、自主进行道德行为;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是以德育内容和方法为中介 的;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受教育者的品 德发生合乎德育目标和自身品德发展规律的变 化。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1.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是在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下进行 的,没有脱离社会环境的教育,也没有疏离社会实 际的道德教育;德育影响与环境影响必然发生某种 关系。(同质矛盾与异质矛盾)
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 矛盾 如何依据学生的道德实际来安排道德教育,如 何激发学生参与道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学 校道德教育需要不断思考的核心问题。(教育 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 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种种现实表明,道 德教育其实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而是一种道德 交往与实践,单纯的德育活动或道德教学如不能 调动学生的道德需要与热情,不能深入到学生的 灵魂深处,便难以取得真正的效果。(道德交往 与实践)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德育过程中 的主要关系。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 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展 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