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
工 作 报 告
——梁山县徐集教办课题组
我们课题组于2012年6月承担了《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县教科室及镇教办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课题组实验教师两年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现已完成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且成效显著,现将研究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平等和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小学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另外,我镇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全国闻名的“挂车之乡”,基于从事建筑和挂车行业人员比较多,留守儿童也比较多,再加之受思想认识、周边环境等因
素的影响,“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我镇已经意识到学困生对提高全镇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全国各地已有不少著名专家、学者有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不少的方法策略和理论研究,但是从中我们并未找到一条真实贴近我镇实际情况的学困生转化有效途径,所以如何转困、脱困,去探索一条符合我镇实际的学困生转化规律,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尊重学生差异,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困生类型;
(2)探索不同类型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3)采取不同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最大限度帮助学困生脱困,使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方面有较大改善。
(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界定
1本课题限定在我镇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上。
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
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学校、心理障碍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
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两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
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主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大面积地转化农村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学困生。具体目标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的内部因素(非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班级文化等)。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
(3)、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成功找到转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成功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既针对目前我们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丰富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
二、课题实验的组织工作
本课题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验的准备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二是调查分析形成方案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三是实施调整阶段(2013年1月—2014年2月);四是实验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目前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结束,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第一阶段 2012.6—2012.9 准备阶段的主要做法
1、组建了课题组,申报课题,召开开题讨论会
针对我镇学困生学习的现状,我们经过教科室、教研室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各校语文、数学学科骨干教师针对近几年我镇学困生现状进行研讨, 由徐集教办教研室杨庆昌老师牵头,一中心、二中心、潘庄、杨楼等各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确定并申报了《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市级科研课题。具体分工如下:
组 长: 杨庆昌 领导组织课题研究与实施
副组长: 杨东孔 组织小学数 …… 此处隐藏:528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