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大生,兴衰,企业集团]张謇与大生企业集团的兴衰

时间:2025-07-07   来源:未知    
字号:

张謇与大生企业集团的兴衰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是清末状元、立宪派领袖、民国初年的实业总长和农商总长、南通地方建设的主导者、棉铁主义经济思想的倡导者、大生企业集团的创办人。他的经历丰富,成就卓著。有人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值得后人认真研究,细细品读。

张謇作为高官巨商,始终身居高位,可是一生刻苦节俭,并深切同情下层民众的疾苦。据其儿子张孝若描述,他的衣衫总是补了又补,每顿饭菜不过一荤一素一汤而已,连写信用的信封都是将别人寄来的信封翻过来重复利用。张謇曾经自述兴办大生纱厂的初衷,是要给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开辟一条生路。他从事种种事业,说到底是要为家乡南通造福,也是为中国的发展出力。他恪守传统文化的节操,摆正公义和私利的位置,承继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

张謇15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41岁中进士。按理说,走仕途、入宦海,是他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正道”,但是张謇所处的时代,又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他参与立宪,拥护共和,足见他与时俱进,同一般官僚有天渊之别。而张謇又弃政从商,兴办实业,兴办教育,从事南通地方社会建设,他在当时的政治家群体中又堪称别具一格。

人们称张謇为“状元实业家”。状元办企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谋私利,而重公义。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而且不断扩大规模,可是在筹办期间竟有前后五年未用厂里一文钱,他自己的生活开支仅靠书院薪俸维持。张謇所办企业成为维护地方民生,发展中国经济,与外商争夺“利权”的手段,也成为投入巨款兴办教育、博物馆、慈善等事业的资金来源。他办纱厂赚钱,是为了“用”那些赚到的钱。与纱厂相关联,他办起了苏北地区的盐垦事业,促进了南通周边地区的棉花种植业。他还创办了大达轮步公司,开辟了南通到上海的轮船运输航线。他只顾事业建设,不计个人得失,与其他企业家的重要区别就是彻底践行了儒家的“义利观”。现在很多人喜欢自我标榜为“儒商”,却实在无法与张謇相提并论。

平心而论,尽管我们称张謇为中国民族企业家,可是他更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四处筹款办企业,一心做大企业,却漠视企业盈亏。如果企业发展顺利,无非可以使他更有实力去投入其他社会事业。可是一旦企业经营不利,企业便陷入困境,毫无自救能力。这位“状元实业家”的局限与失策,我们是不能不予正视的。

张謇于1895年筹办第一家大生纱厂,1899年投产,当时只有资本44.5万两。到1910年,大生企业集团旗下已有纺织、盐垦、航运、食品加工、机械等十多家企业,资产近300万两,到1923年旗下企业40余家,资产总额2483万余两。如此膨胀迅速的企业,恐怕称得上是当时民族资本之最。然而,只要洞悉张謇集聚资本的奥秘,就不难发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完全适用于张謇的企业。张謇为了迅速集聚资本,一是采取“官利”制度,凡参与入股者,不顾企业盈亏,一律按入股时约定,给付高额“官利”。后来在企业困难时虽然也采取了“利转股”的办法,稍稍纾解了企业支付“官利”的压力,但是不可否认“官利”曾经长期拖累了大生企业。二是向各大银行、钱庄大量借贷,用于企业运转和扩大生产,从而背负了很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大生一厂投产时,44.5万两投资中集股不过25万两,其余皆为各方贷款。在其后的企业扩张过程中,企业总支出中还本付息部分常占20%以上,1922年竟占了43%之多。除此之外,大生企业还有一些经营管理上的弱点。如企业系统内部缺乏

[大生,兴衰,企业集团]张謇与大生企业集团的兴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