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我院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为目标,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认真开展了各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概况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安排6名教师到企业或国外进行培训提高;
2.建立了公开课制度、健全了多渠道反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以传帮带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
3.加大进人考核力度,对急需的10位师资人才进行了考核。
(二)教学及实验室工作
1.常规教学以教务管理规范建设、质量跟踪、教研工作为抓手,发布了试卷规范、特殊课程考核方式申请指南等一系列规章;
2.完成了本院两个专业定位论证、10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课程教学大纲初稿;
3.按“每个学期每个方向一到两门课进行CDIO课程改革”原则,平稳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探索必修课考核方式改革;
4.成功申报卓越工程师计划,在2010级相关专业率先实施卓越计划培养工作;
5.启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完成建设规划;重点在 09级工程3+1创新实验班试点,调研总结充分后再全面铺开建设;
6.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完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申报”;
7.完善了三级实验室管理体系,实施按岗位职责管理和考核;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全面开放4个实验室。
(三)科研及学科建设
1.重新整合了我院科研团队,制定了2010-2012年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规划;
2.鼓励教师进行各类项目申报,同时积极争取行业项目支持,我院第一次申请到了国家统计局项目;
3.鼓励教师参与有行业背景的公司项目的研发工作,外派了2位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加大了与企业的联系;
4.顺利完成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
5.协助软件工程学院成功申报“气象信息共享与数据挖掘”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6.聘请了日本香川大学教授和游戏行业专家来我院讲学;
7.成功申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8.进行了学科方向论证,完成了学科“十二五”规划初稿。
(四)研究生管理
1.完成了各类研究生的复试及调剂工作,顺利完成招生计划;
2.制定了农业信息化专业学位硕士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3.完成了四个层次各类研究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
4.制定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相关规定”及“导师遴选的相关规定”等文件。
(五)总支及学生工作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我院涌现出一批教学科研的先进典型,教师们积极投入CDIO教育教学改革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工作中;
2.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监督作用;
3.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和团队建设;
4.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分别在各年级开展了相应的学风建设特色活动;
5.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指导分团委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6.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今年我院学生获国家级奖4项,省级奖7项;研究生省级以上获奖取得了零的突破;
7.在就业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和服务,我院2010届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6.7%;
8.高度关注问题学生,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做到定期排查,心中有数。
(六)其他
1.完成学院“十二五”规划的讨论和制定;
2.参与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各类申报工作;
3.参与学校“智慧双流”建设草案的工作;
4.参与我校院服务成都市信息产业的专项调研工作;
5.协助外事办与美国底特律大学商议联合招收研究生项目并制定培养计划;
6.与川内外各高校加强了联系,同时,接待了宁波工程学院等兄弟院校的来访交流。
二、创新
1.转变了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学目标/标准的可测性和量化;
2.拓宽数字媒体新专业建设途径:联合宣统部、文化艺术学院进行专业建设;与企业共建“游戏开发信息专栏”,开设面向学生的“我有问题问企业”答疑通道;
3.开拓新的学生实训基地,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与各实训基地进行双向选择;
4.践行CDIO教育理念,广泛应用思维导图到新生入学教育和课堂教学中;
5.探索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运行模式,暑期安排8名“3+1”学生赴周立功公司实训;
6.探索建立“课堂+课外”一体化的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环境,构建“课堂教育、管理教育、典型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学风建设特色体系;
7.设置了“计算机学院生活困难学生资助基金”,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三、不足
1.对教学、科研的激励制度有待合理完善;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仍需加强,科研意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整合和挖掘。
四、打算
1.进一步加强制度建 …… 此处隐藏:23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