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简答题
1. 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那些?
答:升高:病程长,②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诊断水平提高,⑦报告率提高。
降低:病死率高,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
2. 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答:横断面分析:是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出生队列分析:是对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察其死亡情况。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方面有很大意义。
3. 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不同?
答: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其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是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常用于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
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4. 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什么?
答:(1)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
(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4)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5)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5. 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有那些?
答:(1)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
(2)两性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等生物性因素的差异。
(3)从事危险性大的职业的机会大小不同。
(4)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
6. 疾病不同民族分布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答:(1)遗传因素不同。
(2)社会经济状况不同。
(3)风俗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同。
(4)所处定居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不同。
(5)医疗卫生质量及水平不同。
7. 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那些因素? 答:(1)原因:① 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
② 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
③ 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④ 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2)间隔长短取决于:① 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
② 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
③ 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
8. 疾病分布出现长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1)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变化。
(2)抗原型别的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抗体免疫状况的改变。
(3)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
(4)登记报告制度是否完善、诊断状况及分类的变化。
(5)人口学资料的变化。
9. 疾病出现城乡分布差异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答:(1)城市:① 人口多、密度大、居住狭窄、交通拥挤。青壮年较多、出生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人口流动性大,故传染病常年发生并形成爆发或流行。
② 城市工业集中、环境严重受污染、慢性病患病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发病率高。
③ 空气污染或噪音的职业因素所致病害城市多见。
④ 城市饮水卫生水平较高故肠道传染病及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少见。
⑤ 城市生活水平及医疗条件均高于农村。罕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
(2)农村:① 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不频繁。故呼吸道传染病不易流行,但若有传染源传入会引起爆发。
② 农村卫生条件差、肠道传染病可流行,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多见。 ③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可传入、传出传染源,乡镇企业也出现职业伤害的发生。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1. 现况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二者都是描述性研究,是对某一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人群的某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不同点:现况研究是以个体为单位收集资料并进行描述,生态学研究则是以群体作为观察,分析的单位,进行描述。
2. 普查常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目的是什么?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答:普查必备的条件:
(1)有足够人力、物质、设备,用于发现病例和及时治疗。
(2)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
(3)疾病的检验方法,操作技术不很复杂,试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 普查的目的:
(1)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疾病
(2)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
(3)了解健康水平
(4)建立某些生理指标正常值
(5)了解某病的患病率及流行病 …… 此处隐藏:513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