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说明1 自动控制原理的电子版内容以胡寿松教授主编 的第五版“自动控制原理”为基础,以 PowerPoint 2000和MATLAB6.5为工具,以帮助 教师更好地讲好自控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自控 为目的而制作的。 本课件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点击鼠标的方式分步 出现的,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定位”,然后再点 击“幻灯片漫游”,可进入各章节学习。使用者 在使用前应先看看各章说明,即可理解其含意。
自动控制原理
课件3 ~6为第一章的内容。制作目的是节省画图 时间,便于教师讲解。 课件6要强调串联并联反馈的特征,在此之前要 交待相邻综合点与相邻引出点的等效变换。 课件7中的省略号部分是反过来说,如‘合并的 综合点可以分开’等。最后一条特别要讲清楚, 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课件10先要讲清H1和H3的双重作用,再讲分解就 很自然了。 课件11 12 13是直接在结构图上应用梅逊公式, 制作者认为没必要将结构图变为信号流图后再用 2 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
说明2
自动控制原理
说明3 课件17~30为第三章的内容。 课件17~19中的误差带均取为稳态值的5%,有超 调的阶跃响应曲线的上升时间为第一次到达稳态 值的时间。 课件20要讲清T的求法,T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课件21要说明这是无零点的二阶系统。 课件22要交待Φ(s)的分母s2项的系数,且分子分 母常数项相等。 课件28小结中的3个问题答案:1 系统稳定且 可通过等效变换后使用;3 系统稳定。R( s ) E ( s) 2 非单位反馈输出端定义的误差 1 + G( s) H ( s) ;3
自动控制原理
说明4 课件32~42为第四章的内容。 课件32中的‘注意’应在观看‘rltool’后讲解。若不演 示‘rltool’也可以。 课件33结论1和2与书中的相同,结论3分为n>m,n=m, n<m这3种情况介绍,其中n为开环极点数,m为开环零 点数。 课件34根轨迹出现后,先介绍图上方的C(s)=6实际是 K*=6,图中的3个小方块为K*=6所对应的3个闭环极点, 然后验证模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课件35要强调是1+,不能是1-,分子分母中的因子s的 系数为1,不能为-1,K*不能为负。 课件41先回顾180o根轨迹的模值方程和相角方程,然后 4 再介绍零度根轨迹的模值方程和相角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
说明5 课件44~63为第五章内容 课件44要说明几个问题:1.给一个稳定的系统输 入一个正弦,其稳态输出才是正弦,幅值改变相 角改变;2.不稳定的系统输出震荡发散,该振荡 频率与输入正弦的频率有无关系?3.不稳定的系 统输入改为阶跃时,其输出曲线类似,此时用运 动模态来解释。 课件45中的省略号内容为:输入初始角不为零时 如何处理,输入为余弦时没必要改为正
弦。 课件57种的几点说明内容为:1. 增加k 值曲线上 下平移,2. 取不同的值时,修正值不同,详细情 况参考课件57。 5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6
自动控制原理
飞机示意图
反馈电位器
给定电位器
自动控制原理
飞机方块图θ0
扰动
给 定 装 置
放 大 器
舵 机
飞 机
θc
反馈电 位器 垂直 陀螺仪俯仰角控制系统方块图8
自动控制原理
液位控制系统Q1 浮子
控制器
电位器
c用水开关 SM
减速器 电动机
Q2
if9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时域数学模型
2-2 复域数学模型2-3 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自动控制原理
结构图三种基本形式串 联 G1 G2 并 联 反 馈 G1
G1 G2
G2
G1 G2
G1 G2
G1 1+ G1 G2
自动控制原理
结构图等效变换方法1 三种典型结构可直接用公式
2 相邻综合点可互换位置、可合并…3 相邻引出点可互换位置、可合并…
注意事项:1 不是典型结构不可直接用公式
2 引出点综合点相邻,不可互换位置12
自动控制原理
引出点移动G1 G2
H2 G3 H3 H1 G4
请你写出结果,行吗?
H2 G1 G2H1
1 G4
G3 a G 4 H3
b
自动控制原理
综合点移动
G3G1
G2
向同类移动 无用功
错!
G2H1
G3 G1G1
G2
H114
自动控制原理
G4 G1 G2
作用分解G3
H1G4 G1 G2
H3
G3
H1 H1
H3 H315
自动控制原理
梅逊公式介绍 R-C :△称为系统特征式 △= 1 - ∑La + ∑LbLc— ∑La
C(s) = R(s)
∑Pk△k △
其中:
-∑LdLeLf+…
所有单独回路增益之和 ∑LbLc—所有两两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LdLeLf—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k称为第k条前向通路的余子式
Pk—从R(s)到C(s)的第k条前向通路传递函数△k求法: 去掉第k条前向通路后所求的△ △k=1-∑LA+ ∑LBLC- ∑LDLELF+…16
…… 此处隐藏:11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