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介绍
李善良
一、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教科书根据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编写。教科书充分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实现《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宗旨,使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满足他们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2.教科书中素材的选择充分考虑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材料丰富,涵盖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内容等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呈现,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科书充分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同时注意到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教科书编写以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出发点,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为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活动提供空间和可能。教科书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教材注意为教师的再创造留有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学范式的转变。
4.教科书采取多种形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教科书编写始终贯彻与教学实验、实践紧密相连的原则。一方面,在收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集中专家、优秀教师进行初稿的编写;另一方面,对所编写的初稿以选修课等方式进行小范围的实验、跟踪,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对于新增内容(尤其是选修课程的系列3、系列4),先后在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全程试教两轮之后,再形成实验教材。编写大致程序为:专家根据标准编写初稿→学校实验→收集信息→专家、教师讨论→编写组整合→再一次实验→总结修改→形成实验教材初稿。
二、教科书编写的体系、结构
(一)教科书的编写体系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教科书的编写体系:按知识发展顺序把整套教材分成几条主线,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每一模块,充分进行模块整合,每个模
块有整体贯通的主线。在模块统领下,提出各章的编写体系。在每一章的编写中,同样进行全章的整合。同时注意各章之间的联系。
必修模块1、2、3、4、5,选修1-1,1-2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必修模块1、2、3、4、5,选修2-1,2-2,2-3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选修系列3与选修系列4既保持统一的体系,又力求体现各自的特色。 本次送审的数学5、选修系列1-1、1-2、2-1、2-2、2-3与《标准》的相关内容基本一一对应。选修系列3(6个专题)、选修系列4(9个专题)的内容基本覆盖《标准》的要求。各册内容目录见附录。
(二)教科书编写结构与体例
1.必修、选修系列1、2的编写体例
教科书必修模块、选修系列1、选修系列2的结构主要包括:模块、章、节、单元等,具体内容如下。
(1)章、节
章:由章头图、引言、各节内容、本章回顾、复习题、探究案例、实习作业等内容构成的整体。
引言包括:
①本章的主背景,以入口较浅的生活或学生能理解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这个背景又是本章核心内容的原型,在一章中将多次按不同层次或方向出现,统领全章。
②引领本章内容的问题。这是本章的生长点、核心内容或研究方法,它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节:包括内容组织、活动开展、拓展栏目、习题、阅读等内容。
节为教学的基本单元,每节有自己的小系统。每节开头在章的背景下,给出分支背景,围绕章的问题,提出相应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本节的起点、核心内容的出发点。
内容组织主要形式为:
问题情境:包括实例、情景、问题、叙述等。
意图: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
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
意图:体验数学。
意义建构:包括经历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自我表征等。
意图:感知数学。
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等。
意图:建立数学。
数学运用: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
意图:运用数学。
回顾反思: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由过程到对象)
等。
意图:理解数学。
(2)拓展栏目:主要方式有思考、实验、探究、阅读、链接等,穿插在各个环节中。
(3)习题、复习题:分为紧密联系的三个层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
2.选修系列3、4的编写体例
为适应学生个性选择需要,选修系列3、4的编写结构与体例为:专题-节-单元。具体内容如下(其中选修系列3不设总复习题):
教科书的编写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 此处隐藏:1089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