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现状分析了体质下降的原因,和体育课应该如何加强耐力素质的训练
当前农村职高应加强体育耐力素质的训练
内容提要: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水平一直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但近几年却成了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一个绊脚石。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分析其存因,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与过去相比有较大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不能按照常规健康地发展,近几年农村中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幅度较大,是一个不变的事实,作为一名农村体育工作者,对此现状感到十分的担忧,同时也积极地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求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不断提高认识,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对存因的剖析:
首先,宏观上讲社会历史的原因,体育这门学科还没有一个坚实的操作和发展平台,造成了此现象的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确实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家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意识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偏重娱乐性体育,忽视基本身体素质的培养。许多家长在子女所从事体育的项目选择上,侧重在球类、游泳、舞蹈等项目上,家长和学生对从事耐力素质这类基础性的项目运动热情却很低,有的甚至持反对态度,害怕子女吃苦、出危险,这种想法容易造成学生走上社会后心理承受困难的能力偏低,从挫折教育的角度看,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存在着较大的教育缺陷。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大大削弱了学校体育的基础性教学,也阻碍了技巧性运动项目的长远、健康地发展和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更好培养。同时与学校体育最根本任务(增强体质)也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影响了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对我国更好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势,迅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国民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给这些孩子的成长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他们多的是长辈过分的溺爱、呵护以及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的品质,少的是与别人的亲和性,相互的关爱,缺的是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他们被称为当代的“小皇帝”。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对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压力加大,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可以说是举步为艰,可想而知作为体育教育教学中一个以“苦”字当头的耐力素质项目推行的难度了。 第三,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设置和调整,放松了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如果项目设置上有耐力项目的考核,在考试杠杆作用下,可以促进了初中生耐力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考核项目的没有耐力项目,则会出现初中生耐力整体水平下降,从而造成了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耐力素质水平的逐年下滑,无论普高、职高,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晨会等重大活动,站立晕倒的现象有逐年上升之势。 第四,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农业人口许多已转为非农人口,农村学校学生非农人口迅速增加,使得农村学生通过体力劳动来提高耐力素质的自然方式和优势已逐步失去。过去农村学校学生耐力素质水平整体优于城市学生的格局已被打破,城乡学生的耐力水平差距已大大缩小,客观上也造成了农村学生耐力素质水平的逐年下降。
从学生现状分析了体质下降的原因,和体育课应该如何加强耐力素质的训练
二、新时期对耐力素质的再认识。
耐力素质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人基本活动能力的保证,是人这台世界上最精密“机器”运动(广义的)的一个基础,对人体的正常行为动作起到了一个保障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家对耐力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对其获取仍局限在被动水平上,还未达到主动程度。时代的发展呼唤着人们对基本耐力素质重要性的再认识。纵观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基本耐力素质的训练,他们把基本耐力素质的训练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熟练技术工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日本国的技术工人的素质是世界一流的,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劳动强度的承受方面都是最好的,这与日本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体力,体育教育推行体力主义有关。日本的中等职业学校把耐力素质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因素来进行训练。即使现在日本学校体育所倡导的生涯体育也是在强调体力的基础上推行的。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更新了教育观念,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任何方法、手段、观念均存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在倡导一种思想理论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度,与其它相关方面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平衡度,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未必能达到最佳效果。就学科而言,双主体教学无疑代表了当今体育教育教学的潮流,但必须要以一些条件作为它的发展基础。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我国当前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是受许多客观条件限制的现状 …… 此处隐藏:87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