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6月第7卷第11期 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Edition),June1,2013,Vol.7,No.11
短篇论著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唱Ⅱ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邓宁 矫昌勋 李元耿
【摘要】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唱Ⅱ(PFNA唱Ⅱ)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88例老年EvansⅢ~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唱Ⅱ内固定治疗,评价骨折愈合及内植物稳定性,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功能康复情况,相关因素均采用单因素分析,内固定失败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髋关节功能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85例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13周;内固定失败10例(11畅76%),余75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功能较好64例(85畅33%),功能欠佳11例(14畅67%)。多因素分析年龄≥70岁、肥胖、术中复位欠佳及TAD<25mm是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畅05);年龄和术后畸形是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畅05)。结论 PFNA唱Ⅱ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可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年龄、体质量、术中复位、TAD及术后畸形对疗效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危险因素; 老年人;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EvansⅢ型或Ⅳ型此类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是临床棘手问题,尤其是多发于老年人,高能量创伤导致粉碎性骨折,对骨折复位愈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都有严重影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内固定是股骨骨折主要的治疗方式,选择适合的内固定方式对减少畸形愈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非常重要。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唱Ⅱ(PFNA唱Ⅱ)是2009年推出的新一代适合亚洲人解剖结构的内固定材料,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2月采用PFNA唱Ⅱ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8例,获得较好疗效,并对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88例采用PFNA唱Ⅱ治疗的年龄≥60岁
负重行走,无疼痛,无叩击痛为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内固定失败
标准:PFNA唱Ⅱ组件松动、滑脱、切出、断裂;骨折延迟愈合、不愈
[1]
合,髋内翻畸形愈合;术后股骨骨折。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总分100分,<70分为功能较差,≥70
[2]
分为功能较好。
4.数据采集及分组:依据病历或随访记录获取数据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骨折分型、骨质疏松、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复位、股骨头钉尖顶距(TAD)及内固定预后、术后预后。分为60~69岁、70~79岁、80~87岁年龄段;以体重
222
指数≥28kg/m为肥胖、18畅5~28kg/m为正常、<18畅5kg/m为偏瘦;术中复位根据Garden复位对线指数评定,Ⅰ~Ⅱ级为复
[3]
位良好,Ⅲ~Ⅳ级为复位欠佳。TAD分为≥25mm及<
[4]
25mm。
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内固定失败风险和髋关节功能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髋关节功能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内固定成功并能完成随访的患者资料数据。P<0畅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疗效分析:8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8~73min,平均(58畅62±7畅53)min,出血量80~120ml,平均(103畅46±12畅31)ml,除3例因无法联系失访外,余85例均获随访,时间11~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3周;内固定失败10例(11畅76%),其中螺旋刀片松动2例,滑脱1例,切出1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术后股骨骨折1例,髋内翻畸形愈合2例。余75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功能较好64例(85畅33%),功能欠佳11例(14畅67%)。见图1。2.内固定失败相关因素分析:年龄≥70岁、肥胖、合并骨质疏松、术中复位欠佳、TAD<25mm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显著升高(P<0畅05),其中年龄≥70岁、肥胖、术中复位欠佳及TAD≥25mm是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畅05),70~79岁和80~87岁内固定失败风险相对为60~69岁的2畅83倍和4畅22倍,肥胖患者内固定失败风险相对为偏瘦患者的3畅29倍,术中复位欠佳内固定失败风险相对为术中复位良好的8畅28倍,TAD≥25mm
EvansⅢ型或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60~87岁,平均年